“在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中,要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政治素质和战斗力。”“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注重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到农村基层锻炼成长。”……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驻村帮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驻村帮扶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工作中,我市继续把一大批敢打硬仗、能打硬仗、善打硬仗的干部选派到乡村振兴一线,勇敢地扛起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神圣使命。
建强战斗堡垒、发展富民产业、深化乡村治理、解决群众难题……全市611支1952名驻村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坐上村民炕头,访民情、听民意、察民生、解民忧,和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在云中大地上书写出驻村帮扶新篇章。
如何确保驻村帮扶取得实效?如何确保选派干部真蹲实驻、真帮实扶、真抓实干?我市结合实际,高位推动,及时调整大同市干部驻村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成立由市委组织部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相关行业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市干部驻村工作领导小组;重新调整了34位市级领导乡村振兴联系点,协调市财政配套2450万元帮扶资金下达各县区联系点;进一步明确帮扶单位与派驻村责任、工作、奖惩三个捆绑,压实派出单位党委(党组)跟踪管理责任。截至目前,各级帮扶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到村调研累计1935人次,协调解决具体问题1300余个。
从严从实抓好驻村帮扶工作各个环节,加强驻村帮扶干部日常管理,先后印发了《大同市驻村真帮实扶政策宣传“百日攻坚”春季行动实施方案》《关于印发〈驻村干部工作任务清单〉的通知》《关于印发〈大同市加强和改进驻村帮扶工作行动方案〉的通知》,指导各县区和派出单位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管理措施和办法,进一步压紧压实市县驻村办、乡镇党委、派出单位和驻村干部责任,充分激发驻村干部活力,引导他们在乡村振兴一线实干担当。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为了切实提高全市驻村干部履职能力,我市对市派驻村(乡、镇)工作队长和6个重点帮扶县驻村办业务骨干共计226人开展了专题培训,围绕如何做好驻村帮扶工作,聚焦驻村工作中的热点、痛点、难点、堵点进行授课;邀请山西大学经管学院教师授课,针对巩固衔接后评估工作、第三方评估基本流程、巩固衔接工作基本要点与风险点等展开讲解;邀请优秀农村党组织书记、驻村第一书记就如何做好农村工作和驻村工作分享经验做法,以高质量驻村干部教育培训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群众满不满意、答不答应、高不高兴是检验工作的最高标准。驻村是否“助”出成效,群众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驻村帮扶工作开展以来,全市各级驻村干部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真正纾解群众“痛点”、打通群众“堵点”、解决群众“难点”,有力提高群众满意度。截至目前,全市驻村干部已走访群众20.54万户,新选派驻村干部实现至少3次遍访全覆盖。
协调市财政为每一位市派驻村第一书记提供5000元工作经费;为每位驻村干部每天提供100元生活补助,每周160元交通补助;派出单位为每位驻村干部购买不少于30万元的人身意外伤害险,组织体检,保障冬季取暖……严管有态度,厚爱有温度。为切实解除驻村干部的后顾之忧,市县各级各相关部门强化落实各项驻村干部关怀激励政策,激活驻村干部“战斗力”,锻造一支下得去、沉得住、干得好的驻村工作队伍,推动驻村干部在乡村振兴一线履职尽责。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任务繁重。征途漫漫,唯有奋斗。当前,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全市驻村干部正以勇立潮头之势,凝心聚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本报记者 苑捷文 张占兵 张燕伟图
云州区巨乐乡塔儿村坐落在采凉山脚下,是一个景色秀丽的山村。驻村后靳宏刚带着队员们经常深入田间地头,街头巷尾,一边帮助群众干农活,一边和群众拉家常,把党的帮扶政策渗透在平时的日常交谈中,在掌握村情户况的同时,使党的政策从纸上走出来,直入人心。在产业发展上,他组织村“两委”干部、老党员、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代表,多次召开座谈会,共商塔儿村的发展方向,帮助村民建设蔬菜大棚、发展民宿、乡村旅游、林下空地围栏养鸡、扩大散养羊规模,并利用自媒体路径帮助村民销售农产品。通过多方举措,改变了塔儿村多年来的单一杏果产业结构,开辟了该村新的发展路径。
天镇县卅里铺乡高墙框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张洪勇与队员们时刻关心群众疾苦,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他们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一次次地深入走访,一次次促膝谈心,帮助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增强积极向上的斗志和勇气。几年来,工作队从实际出发,引进种植有机旱作农业酿酒高粱,逐年扩大种植面积的同时,他们又引进了年产能力300吨、存放原浆酒50吨的“原浆酒加工厂”,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努力推动有机旱作酿酒高粱产业种、售、加工,一体可持续发展的助农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灵丘县东河南镇水涧村驻村工作队队长魏永利,驻村2年多以来,把水涧村当成自己的家,把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充分发挥驻村干部作用,和村“两委”班子一道统筹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发展产业惠民等工作。申请整合资金,打造“水涧村党参养生鸡”项目,积极拓宽致富渠道,创办“水涧腌菜”品牌,让广大村民利用自己家里的闲置大缸腌制农家手工腌菜,促农增收。经过几年的努力,水涧村有了很大的变化,凝聚力更强,生态环境更美,村民收入节节高。
广灵县宜兴乡月明畔村工作队队长李景涛与队员们正在爱心小食堂内帮厨。月明畔村是一个易地搬迁移民村,驻村工作队在走访中发现该村农民有种植技术不专业、劳动技能缺乏、村里老弱人口占比较高等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驻村工作队有针对性地邀请当地高级农艺师对全村种植户进行种植、施肥和农药除草等方面的技术培训,同时多方联系销售渠道,提前建立起农户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开展订单式生产。吸纳社会力量依托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设“暖心小食堂”,驻村工作队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赢得村民肯定,助推产业发展,实现强农富民双丰收。
云冈区西韩岭乡谢店村过去是一个纯农业村,长期以来,由于缺水少肥、土地贫瘠,村民们广种薄收。驻村工作队以改善人居环境为切入口,杨振佳队长带着队员先后实施了危房改造、排水排污、绿化亮化等工程,短短两年就取得显著成效。他针对谢店村的沙质土壤不保肥、不保水情况,通过组织学习、参观典型,引进膜下滴灌水肥一体技术,在全村的玉米、杂粮、蔬菜、瓜类等农作物种植基本上得到应用,节水、增产、增收效果十分明显。同时在河湾地发展林果经济项目,引进种植香白杏苗、大接杏苗、凯特杏苗,西梅李苗等,果树挂果后将成为村民又一致富“法宝”。从民生工程到产业振兴,谢店村正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大步前进。
“大家伙看看这新磨的糕面!”新荣区堡子湾乡杨州窑村驻村工作队队长陈海军在村民家中进行网络直播,为村民销售农产品。2022年3月,陈海军自筹资金建立了堡子湾乡第一家短视频拍摄、制作、网络运营工作室,录制乡土人情及特色农产品等各类小视频,吸引粉丝2万余人,大大提高了当地农副产品的知名度。他通过小视频宣传为村民销售牛、羊、鸡及各类小杂粮等帮助村民增收,实现了常住户人均增收近2000元。同时,小视频还吸引许多游客慕名前来游览当地名胜,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阳高县古城镇下神峪村村委会内,驻村工作队队长燕政正在为村民们讲解就医政策。下神峪村驻村工作队坚持群众的事群众定,群众的事群众办,从抓党建入手,聚民心、汇民意,组建了“九会一站”村民自治体系,“九会一站”的成立,形成了支委提议、“两委”商议,村民代表大会决议,监督委员会全程监督,群众人人参与的“下神峪村自治工作模式”。群众参与的工作模式使下神峪村由常上访变为了零上访,人人思进、户户争先。驻村以来,工作队在立足发展基础农业的同时,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杏果基地,并且在经济林园区建设及管理中,安排本村村民入园工作,实现了村民在家门口就业的梦想。杏果基地的建设为下神峪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真正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蜕变。
在浑源县南榆林乡聚兴村颐养之家前,驻村工作队队长魏岳正在向老人了解最近的生活情况。聚兴村是由八个易地搬迁村共同组成的新农村,村情民意复杂。魏岳对每家每户入户核实,做到了户清人清,构建起涉及各个部门的村级全员全领域信息表、村级的信息数据库,实现了一张表可知全村事,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可靠的数据基础和决策依据。驻村以来,工作队为聚兴村累计争取各类资金近千万元,修建了供水水塔、建设农村颐养之家等,显著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改变了村容村貌;帮助村民引进养殖企业建设大型养羊园区;整合资金建设小杂粮加工厂、绿色采摘大棚等发展特色产业,把聚兴村打造成了一个产业有特色、村庄有亮点、振兴有保障的示范村。
左云县三屯乡三台子村驻村工作队队长陈军红与队员们在检查集中养殖场建设材料质量。三台子村地处晋北高寒地区,村民多以种植小杂粮和小规模养猪、养牛、养羊为主。但小杂粮广种薄收,养殖户没有销售渠道,养殖规模有限,养殖积极性也不高。了解情况后,队员们联系大型企业,采取公司食堂+职工家属+网络短视频+农户的销售方式,帮助村民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并且通过申请专项资金,在村内开工建设容纳1600只羊、60头牛的集中养殖场,改变传统人畜混居的落后生产生活方式,在提升村民养殖业专业化、规模化发展的同时,有效改善了村民人居环境。驻村工作队队员们,用脚步丈量村情,放下“身子”,迈开“步子”,挑起“担子”,融入村民中,闯出以养羊为主,以种植产量较高的玉米、黄芥和豆类作物为辅的可持续增收的致富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