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春艳
时光斗转,岁月如梭,辽金古刹大同华严寺又迎来了四季轮回之冬,它就像一位历经千年的“老者”,用博大的胸怀、厚重的文化、开放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诉说千年岁月留下的无尽风华。
走进华严寺,栩栩如生的鸱吻、惟妙惟肖的彩塑、精美绝伦的斗拱……无不绽放着这座辽金艺术宝库的独特魅力。那么,冬日的华严寺有何独特之处呢?日前,记者采访了华严寺景区工作人员、辽金文化学者及文博工作者,从华严寺的建筑彩塑、辽代政治文化生活等方面带大家感受华严之美、品味西京风华。
薄伽教藏
华严绝美艺术的绽放
“冬天的华严寺,更为宁静肃穆、幽深古雅、气韵非凡,暖阳照拂、漫步寻幽,甚为惬意。”采访中,华严寺景区工作人员说,冬季可来华严寺赴一场古建、彩塑、壁画之旅,作为“八大辽构”之一的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很值得寻觅、探索。
薄伽教藏殿为藏经殿,面阔五间,进深八椽,单檐歇山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较为完整地保存了辽代佛教建筑的风貌,其斗栱(铺作)的种类多到让人目不暇接……跟随工作人员,记者缓步走进大殿,殿内柱网以“金厢斗底槽”形制设列,建筑与彩塑浑然一体,色彩绚烂、图案精美的平棊和藻井、被梁思成誉为“海内孤品”的重楼式小木作壁藏及天宫楼阁等,无不展现出辽代建筑艺术之美。
殿内的辽代彩塑更是令人侧目。每一尊菩萨像都各具特色,她们头戴高冠、身着帔帛、下穿羊肠大裙,于端庄中体现自信之美、民族之风,其中,合掌露齿菩萨最为生动优美,为辽代彩塑之精品。殿内椽底“维重熙七年岁次戊寅九月甲午朔十五日戊申午时建”题字及众多珍贵碑刻等颇具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值得观者细细体味。
辽金西京
大同政治地位的凸显
说到华严寺,就不能只说华严寺。华严寺修建时期的辽代政治制度同样值得游客探寻,进而加深对古都大同的了解。近日,记者采访了辽金历史文化学者吴天有,就辽代“五京制”和“四时捺钵”制进行解读。
吴天有说:“公元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并在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建立都城,即上京临潢府。第二京为东京辽阳府,在今辽宁省辽阳市;第三京为南京析津府,在今北京市辖内;第四京为中京大定府,在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第五京则为西京大同府。大同在公元937年归辽,时称云州,置大同军节度使,领云、朔、蔚三州。归辽后,大同仍称云州,沿袭后唐旧制置大同军节度使,领云、朔、蔚三州。后来,辽与西夏发生战争,大同军事地位凸显,于是在辽重熙十三年(公元1044年)建立西京,将云州升为西京大同府。自此‘大同’地名沿用至今。”
据吴天有介绍,《辽史》记载,契丹旧俗,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捺钵”为契丹语,意思就是皇帝的行宫,“四时捺钵”即为四季捺钵,辽的政权中心随着皇帝的捺钵而迁徙移动。“四时捺钵”是辽后期确立的,这时基本是在内蒙古地区和东北地区,前期捺钵基本上是随着战争的推移变换地方,辽代前期在大同焦山寺也有捺钵,现在焦山寺还有焦山行宫宫墙遗址。
饮食起居
辽代惬意生活的呈现
坐西朝东的华严寺体现了辽代契丹人“以东为尊 逐日而居”的生活习俗。西京大同府作为辽国西南边地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着独特的文化符号和幸福体验。日前,记者走进市博物馆“辽金西京”展厅,通过文物管窥辽代百姓的生活状态。
“辽王朝因与宋朝保持着长久的来往与贸易,所以,生活方式很大程度上受到宋人影响,喝茶、饮酒、衣食住行不仅精致有趣,而且非常惬意。”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1984年新添堡许丛赟夫妇合葬墓出土的铁茶碾和1987年原大同机车厂出土的龙形柄铜壶等,都见证了辽代官僚百姓的生活状态。
大同的辽代墓葬壁画也体现了辽人的衣食住行。辽代早期墓葬壁画以人物图为主,兼有少许出行准备场景,中晚期则多以人物图、备宴图、出行图为主。当时的备膳图所绘的馒头、包子、饼及各种水果等,体现了丰富的饮食文化;侍酒散乐图中,所绘五位中年男性侍从,均头戴黑色幞头、留小髭胡、身着圆领窄袖长袍,腰系带,脚蹬黑色长筒靴,表现了辽代服饰特征;农耕图和出行图中,农民耕田、撒种、犁地及契丹贵族“牵驼出行”场景,均体现了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