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小霞
岁末将至,气温骤降。窗外冰封大地,室内文韵流淌。由中华文物交流协会、山西省文物局主办,云冈研究院承办的“保护与传承——中国石窟寺书画艺术展”开展仪式 12月20日上午在云冈石窟博物馆举行,展览时间为2023年12月20日至2024年3月28日。
云冈研究院党委委员、副院长闫丁主持开幕仪式,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以及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中华文物交流协会负责人胡冰、中华文物交流协会秘书长杨晓波、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原党组书记、常务副院长王长鱼、山西博物院副院长赵志明、西黄寺博物馆副馆长黎嘉才仁以及云冈研究院干部职工等出席开幕式。
开幕仪式上,国家文物局原党组成员、副局长,中华文物交流协会负责人胡冰在致辞中表示,为了提升社会各界对石窟寺文物的保护意识,更好地传播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举办以石窟寺为主题的“保护与传承——中国石窟寺书画艺术展”。在中国石窟寺发展中,云冈石窟具有重要地位,云冈石窟之美不仅在其壮美瑰丽的造型和绚丽多彩的壁画,更在于其独特的艺术创作和多元的文化内涵,多年来云冈研究院研究、挖掘石窟文化和艺术价值做了很多工作,开展了多个展览活动,向观众普及云冈石窟的历史和价值,使更多人了解和重视石窟寺的保护与传承。
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表示,关于“保护与传承—中国石窟寺书画艺术展”有三点感受,第一是主题好。中国文物有很多分类,但是国家专门对一个大类发出指导意见是少有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石窟寺是集建筑、雕塑、壁画、书法等艺术于一体的,并且能够充分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第二是名家荟萃。既可以看到老领导谢辰生、刘玉珠、宋新潮等的作品,也可以看到文博界同仁们的作品,文博界真是藏龙卧虎;第三是由云冈研究院举办非常合适。宿白先生曾说“云冈石窟是新疆以东地区第一个大型的石窟寺,云冈模式对中国石窟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东起辽宁义县万佛堂石窟,西至开窟更早的敦煌莫高窟。”今年甘肃省文物局官方做了一个推送《泾川王母宫石窟 : 云冈石窟第六窟的“升级版”》,由此看来,云冈石窟尤其对早期石窟产生广泛影响。
“保护与传承——中国石窟寺书画艺术展”首展在山西博物院举行,云冈研究院开启全国巡展的第一站,该展览汇聚了全国各地文化文物工作者创作的百余件作品,其中包括书法、国画、油画、雕塑等不同种类。展品中既有文博界老领导谢辰生、励小捷、刘玉珠、宋新潮、胡冰等同志的书法作品,也有著名艺术家黄永玉、欧阳中石、范曾、袁熙坤、龙瑞、张飙、言恭达、苏士澍、王明明、范迪安、何家英、吴为山等知名艺术家的书画雕塑作品,还有部分云冈研究院职工的精品力作。
其中已故文博老前辈谢辰生先生98岁高龄时书写的“传承”二字,道出了历代文博人的初心与坚守,也表达了主办方对无数文博前辈的致敬缅怀,以及对文物事业传承发展的愿景。92岁高龄的著名艺术设计教育家常沙娜先生的纸本岩彩画《燃灯菩萨》是她青年时居住敦煌期间临摹的莫高窟壁画,得到了父亲常书鸿的亲自指导并题字鼓励,是两代人薪火相传,保护传承敦煌珍贵文化遗产的真实写照。
此次展览还吸引了山西籍以及在山西工作生活的艺术家共22人参与,贡献了包括 “入精神圣殿,读美术诗经”“云冈石窟——思维菩萨”“青莲寺文殊、普贤菩萨妆金像”等精彩的书画和雕塑作品。同时,展品中还包括众多中青年文化文物工作者的精心之作,体现了文化文物人的精神追求与时代风采。
中国石窟寺最早始于3世纪,5至8世纪盛行,最晚至16世纪,分布广泛、规模宏大、体系完整,集建筑、雕塑、壁画、书法等艺术于一体,是人工构筑物与自然地质体结合的历史文物遗存和文化景观,展现了极高的文化和艺术成就。
云冈石窟是北魏王朝集中北中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所开凿,是一个蓬勃向上的民族勇于开拓、乐观向上的精神写照,深刻体现了公元五世纪中外文化和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是石窟艺术的经典。
“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成为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保护与传承——中国石窟寺书画艺术展”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文化遗产价值、让文物活起来的一次有益尝试。展现文化文物工作者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丰硕成果,从艺术角度阐释理解石窟艺术文化,推动社会各界进一步关心支持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是一场在寒冷冬日的温暖艺术盛宴。
相信通过此次展览,将助力观众进一步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石窟寺的多元价值和丰富内涵,发现石窟寺艺术的无穷魅力,推动全社会传承发扬以石窟寺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让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让更多的人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