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古都·大同文化系列丛书》系列报道⑤

文化大同的美丽图景

——《古都·大同文化系列丛书》引发的文化思考 冯 桢

  桢

  一

  《古都·大同文化系列丛书》的编辑出版堪称是现象级的,媒体将其称为“大同文化宝典”;文史学者要进认为,《古都·大同文化系列丛书》是大同人了解大同的一套小百科全书;大同市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编剧与创作学会会长陈栋认为,《古都·大同文化系列丛书》的问世,为古都大同文化新添了一抹亮色;山西省评论家协会副会长、大同市评论家协会会长曾强认为,这套文化丛书的问世,不仅填补了大同文化研究的一些空白地带,而且以风姿卓立、生动鲜活、万木丛生的“森林”方式,第一次系统化整理、多样化阐释、整体性构筑了一个地方的文化体系,拓展了大同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现实根基,支撑出大同地域历史文化的一片丰茂“绿洲”。

  《古都·大同文化系列丛书》以12册专著的形式,从老字号、古寺庙、老戏班、古城堡、老院子、古街巷,以及边贸、风俗、戏曲、掌故、特色行业等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展示大同特色文化,梳理大同文化脉络,呈现大同文化的不同角度、不同特点、不同审美和不同价值。丛书图文并茂,史料翔实,印装精美,不仅具有多样性、系统性、全面性,而且具有史料性、文献性、收藏性,堪称献给古都大同的一份文化厚礼。

  《古都·大同文化系列丛书》的编辑出版,也引发我对大同文化与文化大同的深度思考,丛书的出版绝不是孤立的文化现象,静观这些年文化大同的潮涌脉动,我发现,文化与大同正在实现双向奔赴,完美呈现文化大同的美丽图景。

  二

  大家都知道,大同是遐迩闻名的历史古都、文化名城、旅游重镇,2300年的建城史使其荣列全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400多年的建都史使其荣登中国十大古都之榜,30处国保单位、3000多处不可移动文物使其文化天空星光灿烂熠熠生辉。

  可是,回望世纪之初,大同人的文化感并不强烈,甚至有点文化自卑。当年坊间流行一句话,叫“大同有历史没文化”,显然,这是大同人一种无奈的自嘲,一种让人心酸的揶揄。文化的自卑来自文化自负。从新中国成立到上世纪中叶,大同经济一煤独大,城市因煤而兴,因煤而名,煤都大同风头炽热,名头甚至盖过省城太原,可是,20世纪中叶,煤炭市场行情急转直下,煤价下跌,市场清冷,大同经济随之陷入低谷,发展前景一片迷茫。从凯歌高唱到凤凰落架,大同人的心理失衡了。

  持续的经济低迷期,大同试图谋求“二次创业”,也一度喊出“一切为了发展,重振大同雄风”的口号,可是,理想丰满,现实骨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皆不尽如人意。

  站在世纪交汇点上,大同的有识之士开始重新审视大同的历史地位、现实站位与未来方位,历经一年半时间酝酿,最终确定了大同城市定位,这一定位,简称“三优三地论”,“三优”即祖先遗产——历史文化名城、资源禀赋——煤炭产品、自然地理——区域交通枢纽;目标是在十五年内把大同建设成为“三地”:新兴加工业基地+商贸集散地+北方旅游胜地。

  大同城市定位的研究确定,其实是一次可贵的发展探索,更是一次深刻反思后的文化觉醒。没有这样的文化觉醒,也就谈不上后来的文化自信。

  三

  大同人的文化自信是从2008年“名城复兴工程”开始的,古城墙开始修复,云冈石窟、华严寺等十大古建开始修复,而“一轴双城”总体规划与实施,更使大同城市面貌脱胎换骨,焕然一新。以御河为中轴,御西是历史悠久、古韵盎然的古城,御东是现代气息浓郁的新城,新旧对比,产生巨大张力。城市靓丽了,大同人的文化自信也回来了。2016年11月18日,大同城墙合龙,“名城复兴工程”画上圆满句号,人们仿佛看到一条巨龙复活,正以昂扬之势腾飞于云中。

  大同人重拾文化自信,不仅仅是因为城市面貌的改变,一系列文化工程、文化活动几乎同时展开,中国雕塑壁画双年展、中国民间艺术节、云冈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在大同举办,极大地提升了城市品位,也为大同人注入强烈的自信因子。及至后来连续举办的古都灯会、中国(大同)汽车文化展、“影像的力量”国际摄影展、成龙国际动作电影周等文化活动,一次又一次夯实大同人的文化自信。特别是当年市领导身着“大同蓝”T恤,走上央视大舞台推荐大同旅游,最终山西省首届旅发大会花落大同,大同更是氛围拉满,自信爆棚。

  这些年,大同叫响“文化古都  清凉夏都  美食之都”城市品牌,擦亮“文化大同  文明大同  微笑大同”城市新名片,正从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强。特别是2023年以来,大同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双城记”战略部署,坚持把文旅产业发展作为“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的主攻方向,高位推动、系统谋划,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和激励政策,持续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大同文旅市场强劲恢复,重点景区高位运行,消费活力充分释放,大同文旅品牌叫响了全国,旅游城市的形象全面树立。以“云动天下  潮起大同”为主题,山西省第九届旅发大会打造最具“时尚感”、最具“沉浸感”、最具“文化自信”的旅发大会,托举大同成为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城市;山西省第十六届运动会在大同盛装启幕,三晋同聚力,阔步新征程;首届山西省特色专业镇博览会在大同举办,全新释放产业发展的力量;2023年度全国文学报刊联盟年会在大同举办,又给大同带来文学的诗韵与灵光……这些文化活动让“中国古都  天下大同”城市品牌更加闪亮。

  四

  令人欣慰的是,文化大同的打造过程中,文化与大同实现双向奔赴的同时,政府与民间也在实现双向奔赴。政府举办的文化工程、文化活动上述列举不少,这里不再赘述。这些年来,大同民间组织、民间人士像挖煤那样挖文化,挖出了不少文化宝藏,大同市三晋文化研究会十几年如一日,持续编辑出版《大同历史文化丛书》20辑,掀起了大同历史文化热;大同市古城保护与修复研究会编辑出版了《大同古都文化丛书》,将古都文化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平城区与大同市作家协会联袂编辑出版了《北魏历史人物传记丛书》,成为大同最好的文化礼品;云冈研究院编辑出版了20卷的《云冈石窟全集》,超越日本学者16卷本《云冈石窟》,被称为云冈学研究的“争气工程”。

  今天,一帮热血文化人踌躇满志,筚路蓝缕,披沙拣金,向大同捧出厚墩墩、沉甸甸的12本《古都·大同文化系列丛书》,这套丛书像集束炸弹,在大同的文化星空惊雷炸响。这套丛书,从发起到编纂只有一年多时间。可是书中许多章节内容的积累,特别是反映城市发展变迁的图片资料,则是凝结了团队主创人员二十余载的知识储备和岁月沉淀。为了玉成此书,他们翻阅历史的篇章,探寻文化的宝藏,走遍古都的街巷,聆听岁月的回响,共留存城市变迁的图片资料6万多幅(张),影像资料2.3万多分钟。为了玉成此书,这些人对大同文化始终如一地热爱,不知经过了多少个春夏秋冬,经过了多少个雨雪风霜,经过了多少个夜以继日,经历了多少个日积月累。 

  我们看到,大同的煤炭资源日益减少,而大同的历史文化资源却是愈积愈厚,永不枯竭。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云冈石窟、长城两大世界文化遗产,为我们留下华严寺、善化寺、悬空寺、觉山寺、九龙壁等当惊世界殊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一定要不负这座壮丽的古都,不负勤劳智慧的祖先,不负这个伟大的时代和人民,创造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

  (作者系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

 
     标题导航
~~~
50项税费优惠政策~~~
~~~孙 权
~~~
~~~
~~~
~~~1月3日起限量发行
《古都·大同文化系列丛书》系列报道⑤~~~——《古都·大同文化系列丛书》引发的文化思考 冯 桢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综合
   第06版:特稿
   第07版:健康
   第08版:教育
“美丽庭院”为乡村振兴添彩
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
守护家庭和谐幸福
寒冬送温暖 真情暖人心
图片新闻
烟花绚烂过后 留下一地“不文明”
“龙年”生肖公交纪念卡来了
文化大同的美丽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