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发展之本、人民幸福之基。市委十六届六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补齐民生保障短板,坚持把就业优先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健康大同建设,努力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在学习贯彻会议精神时纷纷表示,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会议关于补齐民生保障短板相关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担当尽责,真抓实干,围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破难题、补短板、强弱项,稳定和扩大就业,认真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持续增进民生福祉,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让人民群众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
突出就业优先导向 助力城市发展企业转型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将持续加大就业服务力度,聚焦重点群体和产业需求,分类施策精准服务,不断满足企业用工需求。紧扣唱好“双城记”重大任务,立足市情实际,锚定京津两市,整合优势资源,不断创新创优劳务品牌建设,强化信息共享、精准供需对接功能,打造京津冀优质劳务输出基地。继续做好数字企业招聘工作,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进一步创优我市数据服务外包行业发展环境,吸引和聚集大数据外包从业人员来同发展,满足我市现有大数据外包服务企业用工需求。创新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举措,创建省级人力资源产业园区,打造我市青年人才汇聚新高地、企业人才创新优选地、新职业人才活力迸发地,提升本地高校学生及返乡高校毕业生留同从业比例,为城市发展和企业转型输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动能。
“我们将狠抓‘六大行动’,紧紧跟随大同高质量转型发展建设步伐,全心全意为大局服务为职工服务,努力把全市各级工会组织建设得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坚强有力。”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陈晓琳表示,今年市总工会将持续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扎实开展“五小”等群众性创新活动,探索开展劳模工匠繁育工程,延拓职工创新工作室,创新引领“工匠杯”职工劳动技能竞赛,全面开展工匠学院体系化建设,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力争通过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激发广大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和创造活力,形成“依靠工会维护职工权益、依靠职工促进企业壮大、依靠企业推进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
聚焦高质量发展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红蓝色的塑胶跑道、摆放着各类图书的阅览室、宽敞明亮的多媒体教室……在平城区十里店小学,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一应俱全。这所学校有近300名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是平城区“小候鸟”最多的学校之一,占比近70%。学校秉承着公平的教育理念,让每一个“小候鸟”都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在学校多年持之以恒的关爱努力下,“小候鸟”在这里茁壮成长。近年来,平城区关心随迁子女教育,严格落实“两为主、两纳入”政策,做到了接收无条件、入学无门槛,实现了同城同待遇,确保了随迁子女100%入学。
教育是最大最长远的民生。平城区教育局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安排部署,围绕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着力化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教育实事,努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深情承诺。平城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李秀斌表示,平城区教育系统将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全区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砥砺奋进。通过做实办好学前教育、改善教师结构、加大人才引进、强化师资建设、提升学生素养、深化教育帮扶等暖心实事,持续强化教育服务,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山西大同大学党委书记赵水民表示,山西大同大学作为山西省首个厅市共建高校、山西省首批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是大同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今后,山西大同大学将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布局中明确新坐标,在区域发展大逻辑中找准新方位,主动对接国家、省、市发展战略,立足大同市转型发展实际,与时代同步、与地方同心、与发展同频,建立与地方良性互动、协同发展机制,进一步推进校市合作、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着力提高应用型人才供给质量,强化成果转化应用,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中展现新作为,为大同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筑牢群众健康基石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人民健康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随着生活水平提升,群众对健康有了更高要求,多元化、多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日益增加,不仅要看得上病、看得好病,还要看病更舒心、服务更体贴。
“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够享受名医服务,不仅节约时间,还省去了长途求医的麻烦。”市民封女士说,因为肺部有感染不见好转,且右上肺有实变影,本打算去北京看看,前几天正巧看到市二医院肿瘤医院微信公众号上发布北京朝阳医院呼吸科专家坐诊的消息,便提前预约了号,听了大夫的疗治建议,右上肺的实变影也明显缩小。据了解,近年来,我市积极引进医学高端人才,不仅是为了方便市民看病,还提升了我市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让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疑难重症患者就近就能得到有效诊治。同时,我市各医疗机构还从细节入手,改善就医体验,让服务更有“温度”。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是市委市政府聚焦为人民健康服务主线、强力推进的重大民生工程。” 市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纪青表示,市卫健委将深入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大同处方”落地见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和疾控体系改革,加快布局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试点建设,发挥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示范引领效应,全面带动市县乡村四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能力提升,促进分级诊疗新格局,协同推动中医药强市和人口均衡发展,以巩固清廉医院建设成果为抓手,实施改善群众就医体验满意度专项行动,为推动“健康大同”战略,服务人民群众健康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织密社会保障网 增强群众幸福感
民生保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彰显着一个地区的民生温度。近年来,市医保局深入推动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突出问题,职工医保门诊统筹制度全面落实,农村低收入人口和脱贫人口全部纳入基本医保覆盖范围,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有效地控制住医疗费用不合理上涨,药品、医用耗材带量采购切实让参保群众享受到集采药品“质优、价低、效果好”的改革红利,异地就医取消“非急未转”人员备案程序,率先在全省开通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功能,群众医保待遇水平得到稳步提升。市医保局党组书记、局长郝军生表示,市医保局将持续完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着力加强基金监管,常态化开展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全面提升医保服务能力,不断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努力为大同市高质量发展擦亮民生底色。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此次会议强调,要补齐民生保障短板。我们将把会议精神充分体现到2024年民政重点工作中,体现到各级民政部门的部署安排中,着力保基本兜底线,织密扎牢民生保障‘安全网’,促进民政事业上水平,增进民生福祉不停步。”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王东生表示,“一老一小”工作是民政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将进一步健全养老和康养服务体系,继续实施城镇社区幸福养老提速工程,开展助餐服务试点,健全完善入住养老机构救助制度,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加快综合康养示范区建设,提升旅居康养服务能力。进一步落实保障儿童权益各项政策,扎实做好社会散居孤儿、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关爱服务,不断提升儿童福利机构和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安全水平,加强对社会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和其他困境儿童以及因突发事件影响造成监护缺失儿童的亲情关爱和监护照料,努力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
本报记者 田雁 董芳 高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