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南麓,白雪皑皑。阳光越过樟子松林,斜射在陆军某旅三角山边防连前面的小广场上。
几声急促的集合哨音响起,执勤组组长、二级上士王挺集合队伍,准备开始一天的巡逻。
室外温度达到零下30摄氏度。战士们戴着皮帽、防寒面罩,穿着作战靴,整装待发。
“今天的巡逻点位是1379号界碑,部分路段有林木遮挡视线,大家注意观察。是否清楚?”
“清楚。”
“登车出发。”王挺口令干脆。
“猛士”越野车行驶在柏油路上,向着界碑的方向前进。
坐在后排的列兵牟纹锋观察着窗外情况,这是他第三次参加执勤巡逻。脚下这条巡逻路,是2023年他入伍前刚刚重新铺过的。
“早些年连队巡逻走的是土路、砂石路。现在路好了,抵达点位速度快了,观察情况也更方便了。”王挺说。
途中休整,王挺给大家讲起了“相思树”的故事。
1984年,时任连长李相恩带队巡逻时突遇山洪,为抢救战友而牺牲。妻子郭凤荣在哨所旁种下一棵樟子松,用来陪伴长眠于此的爱人,官兵们给它起名“相思树”。
“现在巡逻的条件越来越好,但是老连长扎根边防、奉献边防的精神我们永远不能忘。”王挺说。
越野车继续前进,一路行驶到界碑所在的山脚下。路陡雪深,战士们下车改为徒步巡逻。
雪足有半米多深,王挺和战友手拉手,穿行在白桦林中,身后留下一个个雪窝。
雪地上一串印迹引起了牟纹锋的注意。
“是黄羊新近留下的。可以基本判断这一区域没有可疑人员活动。”王挺辨认后说道。戍边11年,他早已熟悉了常出没野生动物的痕迹。
数十公里外的三角山哨所里,正在值班的二级上士李长月通过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关注着战友们的情况。
2013年,大学生李长月携笔从戎。
那一年,一位军龄12年的老班长即将退伍。离队前他向连队提了最后一个请求:到哨所站岗执勤。尽管带着伤病,老班长仍以高标准站完了最后一班岗。临行前,他语重心长地对年轻战友们说:“以后这里就交给你们了。”
原本打算两年后退伍继续完成学业的李长月,决定像老班长一样,在这个一年中有近7个月被冰雪覆盖的地方扎下根。
10年间,他担任过班长、司务长、文书、军械员、营管员等,成长为连队的多面手。
李长月面前的远程视频监控系统是连队近年投入使用的。10多个具备红外夜视功能的监控设备分布在连队几十公里的管段上,值班员足不出户就能24小时实时监控边境上的一举一动。
经过半个多小时跋涉,执勤组抵达了位于制高点的1379号界碑。
王挺放飞了无人机。“难以徒步进入的密林山地,现在可以用这个。”他一边操作一边说,“以前半天巡逻的范围,现在用时大大缩短了。”
巡视后,王挺通过北斗手持机向连队报告:“执勤组抵达1379号界碑,一切正常。”
战士们来到界碑前,轻轻拂去界碑表面的积雪,露出国徽图案和鲜红的“中国”字样。
“立正,向界碑敬礼!”王挺下达口令。
一张张年轻的面孔面向着界碑敬礼,呼出的水汽凝结在他们的防寒面罩和帽子上,宛如一排挂着雾凇的樟子松。
远处,冰封的哈拉哈河如白色飘带,蜿蜒在山峦间。
“兴安岭穿上洁白的衣裳,紧握钢枪守卫着北疆……祖国,我为你放哨站岗。”战士们唱起了连歌,身后是茫茫雪原,万家灯火装在他们心上。
新华社记者 李秉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