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
近年来,我市人社部门始终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强政策、拓岗位、优服务,打出了一套促进就业“组合拳”。2023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56566人,完成率125.7%;就业困难人员就业5714人,完成率114.28%;失业人员再就业27388人,完成率124.49%。这些就业数据背后,是一户户渴求安居乐业的家庭,是一个个想要通过拼搏实现理想的创业者,更是一项项行之有效的稳就业促创业政策。
日前,记者随同市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的“就业服务人”下基层进行走访调研,一个个具有代表性的生动个例、一组组鲜活的数据,折射出我市就业创业现状和趋势,一幅乐业大同的高质量就业发展画卷正在描摹绘就。
“家门口”择业有温度
1月26日,在市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 “就业帮扶 真情相助”专场招聘会现场,天津工业大学毕业的王浩军在现场转悠了半个多小时。“我是学电子信息工程的,看了一圈,发现不少适合自己的岗位,员工待遇也不错。我是大同本地人,又是家中独子,毕业两年了一直在外地上班,内心始终纠结于不能在体弱多病的父母身边尽孝,这次回来我也想在家乡找一份对口的工作,就业顾家两不误。”王浩军笑着说。
像王浩军一样,我市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选择在家门口就业。毕业于厦门集美大学的王隆,是第二批入职京东科技的员工,从接线客服到客服主管,再到如今的客服经理,他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实现着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我对目前的工作状况很满意,在这里可以最大可能实现和提升自身价值,也非常有归属感。”王隆由衷地表示。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始终是国家及省、市重点关注的就业群体,我市千方百计拓展就业渠道,努力做实做细就业服务,全方位助推青年就业。其中,市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致力打造“有温度的公共就业服务”,组织开展就业服务进社区、进园区、进校园等形式多样的线下专场招聘活动,为求职者和用工企业“双向奔赴”搭建桥梁,让就业之路越走越宽。仅2023年,就组织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126场,提供就业岗位34548个,办理求职登记22163人次,达成就业意向33195人次。
一直以来,低学历、低技能是阻碍农民工求职的“绊脚石”。去年以来,我市继续大力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等工作,促进培训与就业紧密衔接。
“我家那口子是种地的,孩子正在上大学,日子过得并不宽裕。几年前,我到‘家门口’的服装箱包加工车间干活,从一个对服装加工一窍不通的‘门外汉’,变成了车间班组长,每月挣三四千块,心里别提有多踏实了。”阳高县罗文皂镇服装箱包加工车间的王小平是职业技能培训的受益者,仅仅去年,我市共培训35702人,其中32817人拿到了职业技能证书,有了能够养家糊口的一技之长。
“乡村要振兴,重点是要留得住人。家乡有产业,回来找得到工作,家乡人当然更愿意留在家门口就业。”市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这种返乡“家门口”就业热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市正成为创业创新的热土,具备了越来越强的吸引力。
“走出去”就业有精度
“小时候和家人去过一次北京,那里的一切都是那么新奇,让我对首都很是向往。”2023年12月18日,市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举办了一场隆重的欢送仪式,多名穿着崭新制服、身披大红花的青年,即将奔赴北京市通州人民法院,从事安检、治安等工作。该中心还特意购置了生活用品并安排送站,让这些赴京就业的首批务工人员倍感温暖。
为了贯彻市委、市政府“打造京津冀优质劳务输出地”的战略决策部署,市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主动对接京津冀,努力畅通劳务输出通道。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劳务品牌培育、明确劳务输出目标、制定劳务输出方案,以“天镇保姆”“云冈亲人”“北方好焊”等知名劳务品牌为引领,全力做大做强我市劳务经济。在多方考察、商洽的基础上,先后在北京荣军集团设立了我市驻京津冀劳务就业服务总站,在天津恒佳公司设立了我市驻天津劳务就业服务站,为我市输送劳务服务到京津两地创造了条件。此外,还与北京中国石油大学、中央戏剧学院等18所高校建立了劳务输出通道,为我市通过市校合作拓展劳务就业奠定了基础。
截至目前,两个站点已为我市劳务人员提供北京通州法院、北京西城区人民政府各街道、天津中海油、泰达集团、国创电力等30多家单位近600个优质就业岗位。
“自从有了月嫂这份工作,我每月有近1万元收入,全家不仅早早摘掉了‘穷帽子’,而且还在县城买了楼房。等我干不动了,就回来住新房,乐享晚年生活。”在北京当月嫂的张桂梅坚信,只要克服懒惰,转变观念,不等、不靠,就一定能过上幸福日子。
一技在身,一证在手,一条致富成才路在脚下铺就。近年来,我市一方面打造“天镇保姆”“云冈亲人”等一批叫得响的劳务品牌,做足要素配置型,打造京津冀优质劳务输出地;另一方面加强劳务品牌培训,帮助更多劳动力走上技能就业、技能增收之路,逐步走出一条“政府引导扶持、市场配置资源、供需精准对接”的劳务输出新路子。
“有稳定就业,老百姓才能过上幸福美好生活。”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加大工作力度、强化服务意识、做好服务保障,精准对接就业岗位,积极开辟“绿色劳务”通道,确保外出务工人员安全输出、健康就业、有序就业、稳定就业。
“自主性”创业有深度
在天镇县京利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返乡创业的聂慧扎根农村,通过引进高科技农业设备,实行订单式育苗,育苗量达2000万株,种植面积达10000多亩,辐射带动周边2000余名群众从事相关产业。他先后被评为全省第四批农村创新创业优秀带头人、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等。
聂慧的创业之路是优秀的,但不是唯一的。我市农民工返乡创业主要集中在农业综合开发、农产品加工销售、乡村旅游、绿色食品以及电子商务等与当地特色优势紧密相关的行业。创业者围绕当地特色产业进行开发经营,带动了农业经营向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条。他们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促进了农村农业、工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
2023年10月21日,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和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在大同青创城揭牌运营。“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的主要功能是为大学生提供免费的就业指导,提供免费的办公场所,推动返乡以及在校大学生就业创业。目前,该基地已经入驻了34家大学生创办的公司,这些公司主要从事广告、传媒以及教育培训方面的业务。下一步,我们将打造以创业园区、校区、街区以及社区为一体的4区融合就业创业体系。”优客工场大同城市合伙人、平城区青年创新创业协会会长陈海潮说,创业很难,但坚持很燃。创业不仅解决了劳动者自身的就业问题,也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释放出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创业不是一朝一夕,希望通过举办青年创业大赛、星火项目创业大赛、马兰花创业培训讲师大赛等活动,以赛为媒、以赛促创,让创业源泉涌流,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赋予新动能。”为营造创业就业良好氛围,更好地激发青年创业就业活力和内生动力,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我市人社部门聚焦创业者在场地、资金、人才支持等方面的实际需求,认真梳理我市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汇集创业资源信息,健全和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不断加大“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和“大学生就业创业示范基地”创建力度。截至2023年底,山西阳光集团作为“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已累计培训汽车服务业专业技术人员780人,先后累计吸纳孵化汽车服务初创企业86家,成功出孵54家,直接带动就业300余人。
“有稳定就业,老百姓才能过上幸福美好生活。”就业,不仅是一个人的奋斗历程,更能折射一座城市的发展进程。就业稳则心定、家宁、国安。参与走访和调研的“就业服务人”纷纷表示,为民服务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我市的就业之路正迎着春风,一路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