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文化中,“龙”自古即为中华民族的象征,被赋予了丰富而深刻的含义,中国人以龙为祖,唯龙是尊,龙以神秘、刚健、智慧、尊贵的形象,存在于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成为中国人身份认同的形象符号。
孔子云,“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云气而养乎阴阳。”先秦时期,龙文化得到了广泛传播,这个时期也开始出现龙与现实王权的结合,几千年前的文明之光,如今更加坚定地照耀着,犹如满天星斗。
北魏王朝是文明璀璨绽放的时期,文化开放、丝路繁荣,云冈石窟在这一时期应运而生,充满包容性和动感活力的审美特点,也体现在云冈石窟龙形雕刻身上,成为了北魏盛世、文化融合的最好写照。
龙在云冈石窟造像艺术中的表现多种多样,为八部护法之一,从洞窟出现的位置上来看,龙的形象多出现在洞窟门拱顶部,窟顶以及圆拱佛像龛楣尾等部位,不仅反映了佛经故事情节,还起到重要的装饰作用。
云冈石窟第12窟后室窟门顶部交龙
在第12窟后室门拱顶部,我们找到了一组龙形雕刻,形象生动,二龙头于门拱中央顶部相交缠绕,二龙身呈对称自然弯曲扭动状,线条流畅,美感强烈,其中龙的头部刻画颇为细致:大眼睛、长耳朵、四头角、长腭、张嘴、露齿、伸舌。
第13窟窟顶龙的形象
在第13窟的窟顶边缘装饰有三角纹带,窟顶身光外侧雕刻有一组双龙形象,龙的身体细长,龙周围伴随有乘驾齿形云圈的天人,这是云冈石窟中最大的双龙形象。二龙是佛教中八龙王之一的龙王二兄弟,为难陀和跋难陀。
第11窟窟顶龙的形象
在第11窟窟顶,龙的形象以成组的形式出现,围绕在中心塔柱四周四个近似梯形区域内,头朝塔柱方向。其中塔柱西面的一组较为精致:二龙独角粗壮,吻鼻清晰,肘毛刻画成三叶草纹,身体多处有片状物,整体刻工古朴粗犷。
第1窟窟顶上方龙的形象
第1窟和第2窟四方塔顶有一组须弥山雕刻,其间有八龙交错其上,每面有二龙相对,长角尖耳,龙身在塔角处与另一面的龙相交。
第1窟门拱顶部二龙
在第1窟、第12窟窟门门拱上方也有龙的形象,相较于窟顶上方的龙形象,保存得更好,门拱上方的龙多为交首龙的形象出现,两条龙身体相互交叉,昂头相对,肢体呈S形向两侧铺开,有的前爪共举一物。龙尾摆动婀娜多姿,这种形像是云冈石窟中最优美的龙形形象之一。
第7窟后室南壁明窗拱额两端龙的形象
第7窟明窗拱沿两侧的龙的形象是云冈石窟最早出现在明窗拱沿的龙。内边镶嵌着两条腾飞的巨龙,是云冈石窟中门拱装饰中的创新,龙首反顾,一爪上撑,一爪抚身,尾巴上扬,龙的形象逼真,活灵活现,这是云冈石窟中刻画最为细腻的形象之一。
第6窟中心塔柱西侧下层圆栱龛两侧拱尾龙首反顾
在云冈石窟中,在龛两侧的龙首反顾的形象最精彩动人的要数第6窟南壁的龛楣的龙首反顾,返身回顾,长颈、角耳、双爪,刻画得很有动感,尤其是龙身在佛龛两侧划出优美的圆弧,展现了北魏王朝开放、包容的时代内涵。
第6窟北壁龛楣交龙与天人
在云冈,龙的姿态可谓多姿多彩,还有龙与天人的组合,在第6窟北壁龛楣处可见交龙与天人组合的形象,在这幅画面中我们可在均衡中看到动感,在盘曲中发现伸张。
第6窟中心塔柱佛传故事——九龙灌顶
“九龙灌顶”是雕刻在第6窟中心塔柱上的一个佛传故事。讲的是释迦牟尼太子出生后“沐浴”之事:太子出生后,立于地,前行七步,步步生莲,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霎时九龙飞至,吐冷暖二泉为太子沐浴。
第10窟前室二龙盘绕须弥山
云冈石窟第10窟前室北壁窟门与明窗间,雕刻了佛教中须弥山的形象。众多雕刻内容(有山峦、化生童子、树木、鸟兽等)中,最突出的便是缠绕于山间的二龙形象,此二龙是八大龙王中最受人们欢迎的难陀龙王和跋难陀龙王。
第13窟明窗上方菩萨胸前龙形配饰
在第13窟明窗上方东、西壁两端的菩萨胸前的配饰中,可找到一对龙形的装饰,东壁菩萨的胸前配饰保存的更加完整,头相对,有龙角,口中衔一支下垂的花朵,颈后下弯上扬,在云冈石窟的中期洞窟菩萨身上有大量表现。这种胸前着蛇饰装束是印度贵族的日常装束,而在云冈石窟中则演变为龙形装饰。
龙的形象深刻地反映着不同时代的文化思想,为人们提供着强大的精神支持和鼓励,我们在石雕上寻到龙的踪迹,透过它便能窥见历史的一角。“龙有万相”,这万相亦是中华民族蓬勃生机的万象,集众长、惠万物、求同存异、和谐共生,这不仅是龙文化之精髓,亦是中华文化之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