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城区二十三校创建于1962年,2002年与原城区三校合并达到资源共享。2019年起,迎泽校区承担根基段1—4年级、永泰校区承担英才段5—6年级的教育教学工作。
A 党建引领助力学校发展
近年来,学校以党组织建设为统领,将“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主线贯穿于学校工作之中,实现党建工作与学校管理工作有效结合。全体党员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学校还探索推进“党建带队建”工作,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彰显学校办学特色。
学校在“六年影响一生,根基教育先行;六年影响一生,英才教育逐梦”办学理念引领下,先后荣获“山西省文明校园”“山西省最美诵读校园”“大同市德育示范先进集体”“大同市基础教育特色学校”“大同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学校”“大同市新课程评价专题优秀学校”“大同市示范性家长学校”“大同市文明和谐单位”“大同市家校共育先进学校”“大同市少先队红旗大队”等多项荣誉。
B教师培养,从梯队攀升到团队提升
目前,学校有168名教师,省、市、区骨干优秀教师达80%。5年来,学校多渠道、多方位为教师提供发展空间。通过组织赛课、研讨课等各种教研活动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举行“青蓝工程”师徒结对仪式,精心选定教学干部、教学名师、教学骨干等资深教师,对青年教师做好“传、帮、带”工作,并通过每学期的师傅展示课和徒弟汇报课,使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风格百花齐放,实现真正的梯队成长,从而带动各教研组的团队发展。5年来,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赛讲,并获得国家级奖项1人、省级奖项12人、市级奖项14人、区级奖项36人。13名教师在各类教学刊物上发表论文;21名教师参与多个课题组的探究。
C教育教学建设,由全力整合到特色创新
学校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用5年时间,补充了多种校本课程,如英才课程、阅读课程、数学与生活课程、小古文课程等。
在课程建设上,学校秉承“凡是对孩子有积极作用的元素,都是课程”的大课程视野,将课程分为根基课程与英才课程两大体系,构建了1+X生命课程体系。2019年11月,由两校区语文骨干教师引领做了高学段读写结合训练课型、中学段小组合作课型、低学段有效识字课型,并邀请区教研室相关领导及兄弟学校进行观摩,达到了教学共研、经验共享、成长共赢的目的。同时,由校长引领的语文教研组团队,分别荣获了大同市、平城区优秀教研团队一等奖。
D校园文化建设,由多元融合到吐故纳新
校园文化是隐性的课程资源。近5年,学校围绕“六年影响一生”教育理念,努力打造“传承文明,浸润人生”文明校园。在物质层面建设上,精心设计了 “五横三纵”楼层文化、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别具匠心的办公室文化、凸显特色的专用教室文化四个方面,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相结合,达到了以文明凝聚校魂;在精神层面建设上,努力打造“三名工程”,走“六名之路”,一年级的“开笔礼”、四年级的“成长礼”、六年级的“毕业礼”以及艺术节、读书节、戏剧节、数学节、体育节,“三礼五节”特色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学校生活、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校园原创节目《太和改制》还荣获了山西省第六届校园艺术展演一等奖。
E五育融合与综合评价相得益彰
学校本着弘扬学生个性,立足教学过程,以“五育”为维度,依托“六年影响一生”办学理念,以活动为载体,提出的“十个一”学生培养目标,即一生好习惯、一生好阅读、一流好品格、一流好口才、一手好汉字、一笔好文章、一门好外语、一个好思维、一项好才艺、一身好体魄,制定出“根基先行、英才逐梦”榜样章综合素养评价体系,即“十个一”榜样章集章,建立科学的、系统的、操作性强的评价制度,实现“五育融合”下的学生综合素养评价体系。5年里,学校在培养和提升学生德、智、体、美、劳能力的同时,使评价更富激励性,不仅彰显了综合评价的动态性,更厚植了“五育融合”的过程。
F校园环境建设,由“始于心”到“践于行”
5年来,校园环境经过修缮和改造,焕然一新,教学楼的墙面进行了粉刷,操场地面换上新塑胶,班班都配备了开放多媒体设备、专用教室一应俱全,信息化终端管理系统、摄像头、广播设备全面覆盖,打造了一个绚丽多彩的校园。
盛世东风入泮宫,老牌名校焕新颜。2019年以来,是砥砺奋进的5年,通过盘活学校资源,挖掘教师潜能,开发学生潜质,让我们的校园,遍地春晖花似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