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技术手段,加强总分馆制共建共享体系,持续推进大同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近日,在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第七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上等级馆名单中,大同市图书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公共图书馆”。
市图书馆负责人表示,获得“国家一级公共图书馆”荣誉,得益于我市紧紧围绕建设“书香大同”目标,以“阅读+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将全民阅读、精神文明创建、文旅融合发展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紧密结合,将图书馆总分馆建设作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途径,探索开创出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近年来,市图书馆充分利用公共文化资源,提出了“多阵地共享、多层面共建”的公共文化服务思路,延伸服务网络和服务半径,打通服务读者的“最后一公里”。
基础服务上档次 创一流
记者走进市图书馆一楼大厅,只见读者有的查询图书,有的办理借还手续,还有的参观馆内展示,宣传电子屏、图书查询机、阅览证办理机、自助借还机的屏幕上滚动显示着相关注意事项和内容。遇到年龄大的老年读者,市图书馆当日值班负责人、工作人员或志愿者会主动走上前提供服务。大厅内干净整洁,保洁员全天候清理卫生,置身其中,如同走进一个温馨的阅读天地。
方志馆、地方文献馆、长城文献中心、中华再造善本古籍馆、北魏文献馆等特色馆,丰富的馆藏文献,让读者随处可以查到所需要的文献。轻轻触摸每一本典籍,仿佛与先贤对话,历史的厚重感深藏其中。这里还有不少捐赠图书,每一本图书足可见捐赠者的文化情怀及其对公共文化的关注。
走进北魏文献馆,一排排装饰一新的书柜陈列着2000多种8000余册精品藏书。这是市图书馆经过一年多的筹备,于今年2月对外开放的一处全新的“北魏文化打卡地”。在这里,市民可以阅读有关北魏建国、平城时代、佛教盛况、文化交融、北魏遗珍、学术动态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可以通过数字资源平台与AR创意墙互动体验发生在北魏平城的精彩瞬间,传统与当代、历史与时尚通过多媒体技术被展示得细微深刻。《百纳二十四史》《中华再造善本》和影宋刻版《魏书》等线装图书、善本213函1522册;各种版本的《水经注》和《云冈石窟全集》(20卷)《北魏历史文化名人传记丛书》尽显北魏文献馆丰富多样的藏书价值。
据介绍,去年,市图书馆全年累计对外开放314天,3611小时。除每周一闭馆,日均对读者开放时长达11.5小时,每周开放69小时。馆内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及18个基本服务项目免费开放。截至去年年底,共接待读者658662人次,全年流通总册次905191次册,办理读者证17428张;新增普通文献15222种、39012册;接收各类集体、个人捐赠13985册。其中,市残联支持购置文献1972册,市政协捐赠图书2212册,接收社会各界学者捐赠图书9773册。数字资源58.53TB,音视频资源总量约435.79千小时,电子书总量70.63万册,期刊6.41万种,数据库19个。自建数据库4个,自建数字资源共850多集(节、条)约为1512.03GB。现有自助借还设备26台,自助办证机9台,智能书架2套,采书柜3台。2023年,少儿亲子绘本库引入数字绘本机4台,青少年库引入视觉·盘点系统。
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特色。2023年,市图书馆共建城市书房5家,流动图书室1个。管理系统更新,由原来ILAS系统,更换为山西省图书馆集群管理系统,实现省、市、区(县)、农家书屋图书借阅“通借通还”功能,完成全省一卡通对接服务。
指尖滑过盲文、耳机倾听读物,走进市图书馆视障阅览室,一系列贴心服务让视障人士体会到了“阅读”的乐趣。工作人员帮助视障人士挑选盲文书籍,操作智能听书设备,协助视障人士“观看”有声电影……近年来,市图书馆全心全意为视障读者服务,在市残联的支持下积极开展“文化帮扶、图书助残”活动。2023年,视障阅览室新增市残联支持购置文献2000册。现有盲文书籍4017册、无障碍电影DVD光盘659套、有声读物53套,全年累计播放无障碍电影15部,服务读者50余人(次)。
数字资源创品牌 聚人气
甲辰龙年到来之际,由中国图书馆学会和国家图书馆主办,大同市图书馆学会、大同市图书馆(大同市少儿图书馆)承办的“龙腾书海 春满文苑”春节主题活动之国图公开课讲坛视频从2月2日至2月25日与观众见面。本次国图公开课讲坛视频共分为五部分:《赏戏听曲》《民俗共享》《悦读世界》《畅游文化》《趣话历史》,讲坛视频录制30场62集,获得观众一致好评。
近年来,市图书馆线上活动有声有色,丰富多彩。先后举办同图有声绘本推荐、诺贝尔奖书籍典藏、古籍寻文、长城图志、乡音流转、图书馆公开课等活动214场,累计参与68342人次。线上展览143场,参与41914人次;线上讲座36场,参与7348人次;线上有奖活动35场,参与19080人次。
同时,还利用微信公众号发布相关资讯,打造同图新媒体品牌,读者关注度与日俱增。2023年度净增23355人,发布各类推文838条,推文阅读量358818人次,推文分享101189人次。发布视频号61条,累计播放量149404人次,分享74788人次,推荐4898人次。
抖音平台累计浏览量12937人次。
全民阅读亮点多 特色浓
“学习书屋”通过交流研讨、展览展示、主题教育等为强化广大党员群众理论和文化素养提供了学习平台。该馆“学习书屋”还专门开辟出党史学习专区,在原有2万余册党史类书籍的基础上又新增千余册《论中国共产党历史》新卷。“学习书屋”党史学习专区主要以党史党建、廉政建设、党史人物传记以及革命战争题材的书籍为主,这些图书主题鲜明、内容翔实、可读性强,既能满足党务工作者及党员学习的需求,又能为广大读者学习党史、了解时政、提升自身政治素养提供良好的学习阵地。记者在“学习书屋”内看到,许多年轻人沉浸在党史专区中津津有味地阅读着,重温党的光辉历程。
“学习书屋”开创全民阅读新潮流。为此,“学习书屋”获评山西省2023年全民阅读系列推荐活动“十佳阅读品牌”。
此外,市图书馆还创新孵化“平城讲坛”“文化大讲堂”“读书会联盟”“悦读·同享”“长城文化沙龙”“大同故事汇——文化漫谈”等全民阅读品牌;组织开展馆校联盟模式、流动课堂、读书品鉴会、民俗展览、消防安全普及等活动,把公共文化资源送到基层;关注“一幼一老”阅读需求,面向未成年人推出“课后图书馆时光”“第二课堂”“亲子家庭阅读计划”“行走的阅读”研学活动等,倡导良好家风,宣传红色文化。
2023年,市图书馆举办线下活动222场,接待读者573162人次。其中,讲座64场,展览26场,志愿者服务76场,全民阅读推广系列活动40场,培训16场。暑期向全市招募公共文化志愿者者70余名,服务读者4.5万余人次。当年,国家标准化试点工作评估获良好成绩。当年9月11日,赴青海图书馆及州县图书馆开展“2023春雨工程”。
作为全民阅读的推动者和实践者,大同市图书馆拓展服务空间,打造有特色、有品位的城市分馆,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同时,不断创新服务理念,把“图书馆+”渗透到各行各业,真正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志愿服务暖人心 获好评
为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阵地职能,大同市图书馆开展了公共文化志愿服务。他们面向全市招募公共文化志愿者,分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来自各行各业的志愿者通过对场馆熟悉、书籍分类排架、自助设备使用等岗位培训,在市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进行了图书归类和整架、帮助读者使用自助设备、解答读者咨询、维护阅读秩序等志愿服务,在收获众多读者好评的同时,志愿者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延伸服务领域,开展阅读互助。多年来,市图书馆公共文化志愿服务团队把雷锋精神与志愿服务相结合,充分利用图书馆文化资源优势,策划组织学雷锋志愿活动,广泛开展阅读互助行动、全民阅读活动。“我们把学雷锋活动与本职工作紧密联系起来,通过馆内馆外的志愿服务,构建起完善的学雷锋志愿服务体系。在馆内,志愿者能提供引导、荐读等服务;在馆外,开展志愿者服务进社区、进校园、进农村、进企业、进机关、进家庭的‘六进行动’,特别是开展了为留守儿童讲故事、为孤寡老人读书活动,让更多的人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市图书馆相关负责人说。
2022年,大同市图书馆被中宣部命名为第七批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并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定为志愿服务标准化试点。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大同市图书馆公共文化志愿服务团队服务地域不断拓展,北到边疆、南到云南偏远山区,服务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乡村振兴、文化普及、爱心公益等多元化服务内容,推动了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时代化、大众化,为传承弘扬雷锋精神和志愿精神作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