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组建16支驻京小分队,面向京津冀开展精准招商;与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建立常态化协调对接机制,大力推动大同中关村科技园挂牌运营;推动“京津冀晋”信用协同发展合作,发布信用报告互认、信用协同监管等机制,成立“京津冀晋”信用科技实验室大同创新实验基地,城市信用监测排名位列全省第一方阵;成功举办蒙晋冀(乌大张)长城金三角合作区第八届联席会议,我市与京津冀地区的经济互动和人员流动更加频繁。
二是加快工业振兴,实体经济提质增效。推动制造业提振升级,高速飞车完成首期试验线主体工程建设和全尺寸超导电动悬浮试验,云州黄花、经开区医药获批省级专业镇,成功引进宁德时代电动重卡、海博夏初储能装备等一批先进制造业项目,高质量承办首届山西特色专业镇投资贸易博览会;全市累计建成6座智能化煤矿、60处智能化采掘工作面,煤炭先进产能占比达到85.9%;3个2×100万千瓦“上大压小”火电项目、大怀线特高压外送电工程稳步推进,晋北采煤沉陷区新能源基地开工建设,全市电力装机达到1676.4万千瓦,其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875.4万千瓦、占比52.2%,发电量165.9亿度、占比29.3%;抽水蓄能、化学储能、重力储能、压缩空气储能多业态布局,国网时代和中鑫电联首期储能项目投入商运、填补了全省空白;地热利用加速推进,天镇县成功申报山西高温地热开发利用中试基地。
三是优化服务供给,文旅消费爆发增长。推动景区建设提档升级,全市新增4A级景区1家、3A级景区7家,A级景区总数达到30家。开源一号文化产业园获评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称号,鼓楼东街获评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大同长城博物馆开馆运营,平城、灵丘、浑源等3个县区获评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浑源县同时获评全省文旅康养集聚区;出台古城文旅业态发展、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京津冀晋蒙在校生研学游等激励政策,北魏文化园、华严安麓酒店、户部角文旅综合体等项目加快建设,高端民宿、实景演艺、念夏艺术中心等文旅业态入驻古城,全市新增文旅市场主体143家;东南邑古代建筑与当代艺术完美结合的业态布局,成为历史街区活化利用的典范;成立“京津冀晋蒙”文旅协作大同会客厅和“连理同庆”文旅联盟,“文化大同、文明大同、微笑大同”闻名全国;成功承办全省旅游发展大会,大同长城一号公路户外运动线路被评为“2023中国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市博物馆荣获全国文博百强文创产品单位,“平城魏碑·拓步而来”文旅融合项目入选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百强案例,文旅消费市场呈现高开稳走、四季火热的强劲态势。
四是实施特优战略,现代农业突破发展。坚守耕地保护红线,粮食总产达到25.96亿斤,单产613斤,均创历史新高;建成高标准农田31.27万亩,新发展设施农业3.3万亩,推广有机旱作膜下滴灌55.19万亩;实施农业农村领域重点项目210个,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浙江农发、山东铭宸等行业龙头相继在同投资,“寿光模式”全体系落户大同,天镇县入选全省唯一的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区;特优农产品纳入百胜(中国)、深圳百果园等龙头企业供应体系,“大同好粮”跻身全国大市场;我市荣获“中国黄花之都”殊荣,“做强黄花产业、做优品牌经济”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典型案例;天镇绿源等现代渔业项目加快建设,全市水产品总产量增长11%,全省排名第一。全市一产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5.04亿元、同比增长11.6%,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达到210亿元、同比增长17.32%,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10家,杂粮出口创汇1500万美元、占全省总量的7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全省第一。
五是扩大改革开放,发展活力显著增强。做好国企改革“后半篇”文章,实施扭亏减亏三年行动和对标一流价值创造行动,国企提质增效迈出新步伐;实施38项创优营商环境改革事项,全年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31.64亿元。新增经营主体6.69万户,其中企业占比44.8%,全省排名第一。“四上”企业净增367家,累计达到1994家,总量全省排名较上年前移2位;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出台15条具体帮扶措施,表彰奖励企业700户、5304万元。建成综合金融服务平台、首贷续贷中心,举办政金企对接活动47场,民营企业贷款余额突破600亿元,同比增长21%。大力推动企业上市,新增唯实重工、华青环保2家“新三板”和20家“晋兴板”挂牌企业;开发区发展活力日益增强,深化“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办理“承诺制”手续275项,出让“标准地”2160亩。滚动开展4次“三个一批”活动,投产项目达效率100%。全市工业类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8.7%,工业投资增长29.8%;持续加强招商引资,全年签约招商引资项目368个、金额1327亿元,综合排名全省第一;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大同航空口岸正式验收开放,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稳步推进,全市进出口总额43.2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7022万美元;建成乡村e镇9个,培育市场主体330余户,电商发展支撑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出台“双十六条”人才引进政策,全年引进博士99名、知名院校硕士研究生251名,柔性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843名。
六是坚持融合发展,城乡品质有效提升。全省首家成立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国土空间规划成果“双评价”工作荣获全省优秀成果一等奖、成为全国推广的5个优秀城市样板之一;完善城乡路网建设,完成城市道路工程建设78公里、古城街巷织补10条,新改建长城一号旅游公路186.6公里、“四好农村路”340.3公里,北环路、开发区纬一路、平城街西跨桥、开源街快速化改造工程(落地段)建成通车,群众出行更加便利快捷;有序实施城市更新,完成城镇雨污分流改造72公里,新建和改造供水供热供气管网406公里,特别是及早谋划冬季供暖工作,实现新增小区供暖全覆盖,并加强极寒天气应对,保障了市民温暖过冬。生活和餐厨垃圾日处理能力分别达到1700吨、130吨,实现了“日产日清”。新增城市绿地面积110.5万平方米,城市宜居品质持续提升;全市2个乡、26个村列入省级乡村振兴示范乡镇和示范村,3个村列入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云州区被列入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施巩固衔接项目1006个,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达到10.5万人,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35万元、同比增长15.4%。我市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成效明显,获国务院督查激励。
七是推动绿色发展,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实施空气质量提升四个专项行动,全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87,优良天数比例81.9%,全省排名第一,是全省唯一连续四年达到国家空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的城市;加快构建“三横四纵、五库连通”市域现代水网体系,成功入选全国第一批市级水网先导区,万家寨引黄北干支线工程开工建设。全年累计向永定河生态补水3.5亿立方米,全市8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100%,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强化生态保护修复,累计治理修复矿山6435公顷。大力开展荒山绿化、京津冀风沙源治理,完成营造林28.03万亩。市生态环境局被评为全国生态环境系统先进集体,灵丘县入选全国第七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扎实开展“双碳”行动,持续推动电力、煤炭、钢铁等重点行业节能改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进一步提速。
八是主动为民服务,民生改善有力有效。建设改造公办幼儿园10所、寄宿制学校22所,云冈职教城开工建设,大同互联网职业技术学院主体竣工;市五医院与省人民医院签约共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成功入选全国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城市,基本养老、医疗保险覆盖率超过95%;自加压力推进保交楼工作,累计交付住宅5943套,一年时间完成三年任务的85%;建成保障性租赁住房638套,完成老旧小区改造37个;高标准完成8个省级城镇幸福养老工程,试点创建20个智慧康养示范社区;适时调整优化公积金提取政策,全省唯一实现跨省域合作;统筹推进安全生产、房地产、金融等领域风险防范工作,市本级全口径债务率历史性退出红色风险等级,全市社会大局持续保持和谐稳定;高标准承办第十六届省运会和第十二届省残运会,荣获奖牌总数均排名全省第二。市体育局荣获全国体育事业突出贡献奖;我市荣获新一届山西省双拥模范城称号;年初确定的公益性零工市场、户外工作者驿站等10件民生实事全部兑现,群众幸福指数持续提高。
九是开展主题教育,政府建设全面加强。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上取得明显成效,以实际行动坚决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修订市政府工作规则,推动政府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214件、政协委员提案258件;推动完成《大同市促进博物馆发展条例》等6部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的制订修订工作;全省首家统一编制并公布柔性执法清单,推动行政执法严格规范公正文明;全市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达到98.99%,全省排名第一;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严格履行“一岗双责”,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始终把抓落实作为政府工作的生命线,建立227项专项抓落实工作机制,政府系统党员干部执行力、落实力进一步提升。
与此同时,国防动员、双拥共建、人民防空、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妇女儿童、气象、地震、史志、档案、青少年、残疾人、红十字、退役军人服务保障等工作也取得新进步。
各位代表,回首过去一年,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一心、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向各位老领导、老同志,向驻同部队、公安干警和驻同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大同现代化建设的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我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一煤独大”产业结构尚未根本扭转,新兴产业对经济的支撑作用还不够坚强有力,资源型经济转型任务艰巨;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居民消费信心不足,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有待进一步巩固;县域经济实力不强,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不快,城乡融合发展水平与群众期望还有不小差距;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和安全监管水平亟待进一步提升,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依然任重道远;一些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能力本领、工作作风、精神状态还不能很好适应时代要求,行政效能还需持续提升。对此,我们一定采取针对性的有效举措,认真加以解决,决不辜负全市人民期待。
二、2024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 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是我市转型“四步走”战略目标第一步目标的实现之年。做好政府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山西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央、省委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转型“四步走”战略目标,深入推进“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重大战略,锚定“八型八地”定位,聚焦“八链合作”路径,深耕科技(先进制造业)、能源、农业和文旅消费“四大赛道”,健全完善“15886”工作体系,不断深化全方位转型,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大同篇章。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6%,在实际工作中尽可能争取更好结果;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5.9%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长水平,城镇新增就业4.4万人以上。约束性指标不折不扣完成国家和省下达任务。
新的一年,市委确定转型“四步走”战略目标,为大同实现转型规划了科学路径、绘就了宏伟蓝图,激发起全市人民重振大同雄风、再铸大同辉煌的昂扬斗志,为我们打赢高质量发展主动仗、开创全方位转型新局面,提供了强有力的目标引领,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指导作用。
我们要紧紧围绕转型“四步走”战略目标,继续深化“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重大战略,深刻把握市委十六届六次全会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盯紧盯牢“四个方面”不利因素,持续巩固“五个方面”有利因素,聚焦重点任务和关键环节,“四精四账”抓闭环,末端发力抓落实,确保各项工作全程跟踪、全速推进、全面完成。只要我们锚定目标不动摇,真抓实干,久久为功,大同就一定会实现成功转型!
我们要按照市委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全力抓好各项工作任务落实。
(一)聚力推动经济回升向好,夯实全方位转型基础
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投资、消费和外贸协同发力,增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扩大有效益的投资。认真落实“四全工作法”,围绕产业转型、能源革命、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社会民生等重点领域,全力抓好项目建设。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及时完善产业链招商图谱,加快建设招商引资信息平台,依托驻京招商小分队,紧盯“四大赛道”,精准招商,以商招商,推动我市重点产业链式集群发展,确保招商引资工作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前列。发挥重点工程项目带动作用,坚持一月一调度,扎实开展冬季行动,持续完善要素保障,力争一季度续建项目全部复工、新建项目开工率达到35%以上,上半年达到80%以上。推动国道239线广灵县城改线工程等项目建成投用;建设“四好农村路”411公里;新建长城一号旅游公路175公里,实现全线贯通;开工建设大同南环高速公路、国道109线208线过境改线等项目;启动云冈国际机场改扩建和集大原高铁下穿工程;实施一批“小而美”的民生项目。着力扩大民间投资,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落实完善支持政策,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
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提振大宗消费,落实恢复和扩大消费系列政策,促进新能源汽车、家电等消费增长,优化二手车流通交易,健全报废机动车回收体系,推进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做优特色消费,实施国际美食之都创建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大同刀削面”“浑源凉粉”等标准制(修)订和推广应用,推动餐饮消费业态标准化管理和改造提升,构建本土美食与外来美食荟萃、传统业态与创新场景协同的多元餐饮格局,进一步提升大同“国际美食之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培育城市多层级消费中心,支持步行街和夜生活集聚区提档升级,以平城区为试点推进10个社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推动1—2个县区开展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改造升级乡镇商贸中心;加快华兴农批市场、奥特莱斯云中乐购公园等项目建设,提高我市消费批发的辐射带动能力。持续创新消费供给,培育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新型消费,积极推进社区团购发展,开拓夜经济、展销会、音乐节等沉浸式、互动式消费新场景;继续开展老字号挖掘认定工作,组织开展老字号“五进”活动,不断扩大老字号品牌,积极培育新消费增长点。
培育有优势的外贸。扩大特色产品出口规模,支持农产品企业境外参展和认证,创建大同农产品出口特色招牌;落实全省鼓励中间品出口优惠政策,支持医药品、活性炭、零部件等外贸企业拓展中间品贸易。加快创建国家进口贸易示范区,发挥保税物流中心等平台功能,加大肉类、羊毛、坚果等产品进口规模。着力培育外贸新生力量,力争全年新增外贸主体8家;持续提升大同跨境电商综试区功能,力争全市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达到4亿元。
(二)聚力深耕四大赛道,构建全方位转型支撑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构建具有大同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实施产业链补链强链行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加快鲁艺机械新兴托辊制造、裕祥生矿山机械智能工厂等项目建设,健全完善以轨道交通、煤机装备、工程机械等为主体的制造产业体系;加快推动高速飞车、中兵有色金属铸造和矿卡发动机等研发项目,培育引进关键材料、零部件生产制造企业落地大同。数字产业,继续推动在建数据中心建设,引进落地一批新的算力中心项目,力争年用电量突破40亿度;推动秦云、中联联志等服务器制造项目投产达效,引进布局信创、光电子信息、智能终端等核心产业,进一步提升上下游产业集聚发展水平;争取纳入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推动现有业态和数字业态跨界融合,衍生叠加出新环节、新链条、新产业,加快把大同建成算力中心城市。现代医药产业,重点落实好《促进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加快推动同达药业综合固体制剂车间、振东泰盛原料药等项目建设,支持国药威奇达、同星抗生素等企业申请FDA、CEP等国际认证,推动仟源药业、普德药业等企业加快完成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同时以双雁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为牵引,以商招商引进落地一批原料药、大健康产业项目,进一步集链成群、做大规模、提升质量。新材料产业,重点是加快推动华阳高性能碳纤维、锡纯半导体芯片材料、鹊盛活性炭煤基新材料、岩基新材料等研发项目建设,开发高端先进产品,提升精深加工能力,推动基础材料向新材料延伸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加快充电桩、电池制造、换电重卡系统集成等项目建设,逐步发展整车制造、电池生产以及“储能+充电桩+换电站+微电网”全产业链,积极开辟产业发展新赛道。通航产业,重点抢抓国家支持低空经济发展的机遇,培育无人机应用、教育培训、低空旅游等产业,不断开拓应用新场景,完善全链条产业生态;研究设立通航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充分发挥财政投入资金带动作用,推动通航企业加强运营管理、提升发展效益。同时,积极争取省级技改项目补助和奖励,引导支持企业加大新型工业化投资力度,力争再创建1—2户国家级绿色工厂,培育建设1—2个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推进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承办好第二届山西特色专业镇投资贸易博览会,年内新增1个省级和6个市级重点专业镇,推动云州黄花、经开区医药专业镇营业收入增长10%以上,省重点产业链链上企业营业收入增速不低于8%,全市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4%左右。
持续深化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稳住煤炭基石,统筹推进调整规模矿井、资源接续矿井、兼并重组矿井,尽早转产入统、开工建设、竣工验收,坚决完成能源保供任务。优化电力结构,开工建设大怀线特高压外送电工程,加快推进3个2×100万千瓦火电项目;推动“风光火储”和“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以晋北采煤沉陷区新能源基地建设为引领,推动2021、2022两年开工的光伏项目上半年建成并网,2023年的11个竞配项目、8个分散式风电项目年内开工建成;加快地热能梯级开发利用,布局钙钛矿等光伏新技术试验及制造项目;加快“零碳”供电所、分布式新能源调度运行管控平台、智慧站房等一批示范项目建设,提升电网的感知能力和柔性调节能力。发展新型储能,开工建设江苏能楹10万千瓦重力储能,推动鸿达鑫独立储能和福光共享储能投入商业运营,加快浑源抽水蓄能建设进度,继续做好灵丘抽水蓄能项目前期工作,加快7个205万千瓦共享储能项目手续办理,深度对接飞轮+电化学储能项目。探索“固废基地+产业园区”协同发展模式,建设大同煤矸石综合利用工业固废基地,推动捷美、嘉禾、润戈特等项目建设,加快形成再生产业集群。
加快发展特优农业。围绕“三个第一”目标,聚焦“6+2”农业产业布局,坚持市场化运作、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大力推进253个农业农村领域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农业产业扩规模、提质量、增效益。实施粮食增产行动,落实“田长制”,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20万亩,新增恢复水浇地5.4万亩,发展有机旱作节水滴灌农业80万亩,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21.7万亩以上,粮食产量达到26.1亿斤以上。实施黄花产业提质行动,巩固提升绿色有机标准化和国际有机认证出口基地建设,带动主产区鲜菜平均亩产稳定在2000斤以上;积极开发黄花功能保健食品、特色预制菜、冰鲜黄花、休闲佐餐等“拳头产品”,依托头部供应链企业拓展黄花销售市场,着力建设全国黄花高端功能原料生产供给基地,不断提升大同黄花知名度、认可度和市场占有率。实施黄芪产业提升行动,抢抓黄芪进入国家药食同源目录的机遇,建设野生黄芪资源保护基地和良种繁育基地,支持黄芪生产加工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同研发药食同源产品、功能食品,确保产地初加工能力提升5%以上。实施设施蔬菜增效行动,复制推广“寿光模式”,加快云州、阳高、天镇等现代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园项目建设,完善产地预冷、清洗加工、分拣包装、仓储保鲜、物流配送等产业配套,全年新发展设施蔬菜1.5万亩,加快建设面向京津冀核心市场的优质蔬菜产区。实施畜牧产业转型行动,持续推进“北肉”平台建设,培育20个畜牧养殖标杆企业,新建提升100个畜禽养殖场、5个屠宰加工厂,健全完善畜产品生产和加工体系,推动前期养殖、本地育肥、就地加工、冷链运输、终端消费有机衔接。实施林下经济壮大行动,积极申报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重点发展杏果、沙棘、林药、玫瑰花等林下种植,培育壮大林下养殖,着力构建林下经济特色产业体系。实施渔业产业挖潜行动,统筹发展生态渔业、智慧渔业和休闲渔业,加快云冈鳜鱼养殖、天镇设施渔业等重点项目建设,逐步创建集“苗种孵化、水产养殖、休闲垂钓、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渔业产业基地。实施农产品加工升级行动,新培育10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力争全年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超过220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突破60%;加快预制菜产业布局,推广“原料基地+中央厨房+物流配送”等模式,建设对接京津冀的预制菜原料标准化供应基地;持续拓展特优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全方位叫响“大同好粮”“大同黄花”区域公用品牌。
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聚焦建设国际知名文化旅游城市、京津冀旅游康养首选地和全省旅游热点门户城市,建立旅游业发展标准体系,加快把文旅产业建设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民生幸福产业。突出重点做强龙头景区,加快推进云冈峪历史文化长廊、恒山5A级旅游景区创建、长城核心展示园等项目建设,强力推动古城历史院落修缮、公共设施配套、立面改造、路网织补、灯光亮化、水系贯通等工程建设,同步开展特色街区、品牌酒店、主题博物馆、沉浸式演艺、商业综合体等业态布局,创建古都灯会品牌,持续提升龙头景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创新理念做活融合业态,大力发展“文旅+”产业,推动浑源县文旅康养集聚区丰富产品和服务,加快创建黄经世家、汤头温泉等4个文旅康养示范区,推动云州区等4个县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加强与国家部委离退休干部局合作,着力创建旅居养老服务品牌;推进如梦大同等演艺项目8月底投运,着力构建全时段旅游场景;深化与京津冀研学机构对接合作,力争全年研学旅游规模达到40万人次。市场导向做大文旅企业,推动市文旅投资集团市场化、专业化改革,发挥文旅平台作用,盘活闲置文旅资源,创新运营发展模式,争创全国一流的文旅旗舰企业。特别是盘活四合院等闲置资产,引进培育高端民宿、国潮策展、沉浸体验等多元业态,推动古城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深度融合,激活古城价值,创建“中国院子”品牌,不断强化吸引力、增加消费率、提高复游率。精益求精做响服务品牌,对标国际知名文化旅游城市标准,实施公共卫生间更新行动,完善提升景区停车场、充电桩、智慧旅游设施等硬件配套;加快推进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建设,培育一批旅游地接服务公司,开展品牌餐饮住宿、星级服务员评选等争先创优活动,推动开通泰国、港澳台等国际及地区航线,建立假日文旅直播宣传、大巴接驳、交通优化、舆情快处、问题曝光等常态化机制,不断提升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全市旅游接待人次和总收入力争增长20%以上。同时,以文旅产业为链接,提升与市场有机衔接的高质量供给水平,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养老、托育等生产生活性服务业,服务业增加值增长6.5%左右。
各位代表,赛道竞速,勇者争先。我们将锚定“八型八地”目标,拓宽“八链合作”路径,以“四大赛道”培育发展新动能,以产业转型构建发展新引擎,加快走出一条产业优、质量高、效益好、可持续的发展新路!
(三)聚力推动改革创新,激发全方位转型活力
坚持以更大力度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让创新要素充分涌流、经营主体放手发展。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建设科技创新平台,锚定发展“北京研发设计、大同中试制造”新模式,强化“晋创谷·大同”运营建设,推动大同中关村科技园挂牌落地;支持“高速飞车”省实验室建设;深化与山西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开展产业前瞻性和共性基础研究,建设有机旱作农业科研基地等创新平台;支持大同大学围绕新材料产业智能融合、算法规划运用等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加快建设“3+1+N”区域类综合性中试基地,培育科技创新平台6—10家、省级科研平台3—5个。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用好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结构性减税降费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龙头企业和园区与国内外先进研发机构合作,新增10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一流创新生态,落实兑现“双十六条”人才政策,强化知识产权高效率运用和高价值创造,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围绕景区体制优化,推动云冈石窟、古城、恒山等重点景区管理体制改革,充分激发内部活力,提升整体运营效率。围绕开发区改革创新,深化“三化三制”改革,积极推进市场化管运分离,选聘专业化高级管理人才,加快国际合作园区创建,全面激发开发区发展活力。围绕财政降本增效,加快推进市以下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市县级政府财政关系;启动财政预算评审制度改革,建立完善覆盖投资评审、预算评审、绩效管理的全流程、全链条财政评审机制;大力推动财务监督管理改革,完善财会管理制度,防范财务运行风险,有效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围绕国企提质增效,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开展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扭亏减亏三年行动、闲置资产价值创造行动,不断提升国企治理水平和运营效益。围绕医疗便民惠民,深化医保领域和公立医院改革,加快医院诊疗能力提升和智慧医院建设,有效降低群众医疗费用。围绕民生普惠共享,深化消防领域改革,组建森林草原消防专业队,建强山岳、化工、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三支专业救援队伍,完善多部门一体化联勤联动机制,加快推进智慧消防建设,着力构建科学高效的消防救援体系;统筹推进新高考、教科研、“县管校聘”等改革,有效激发教育高质量发展活力,不断提升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
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坚决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多措并举激发民营企业投资兴业活力。全面落实“非禁即入”,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公共服务、新型基础设施、生态保护修复等领域;深化向民营企业推介重点项目机制,推动更多项目纳入全国重点民间投资项目库,享受国家在土地保障、项目融资、手续办理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引导企业深耕细分领域,支持锡纯新材料、巴什卡、牧同乳业、博诚蔬菜等企业发展壮大,培育10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家国家“小巨人”企业、20家以上“晋兴板”挂牌企业。健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用好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推广“三晋贷款码”融资服务,为民营企业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深化治理“两不一欠”问题专项行动,支持企业家踏踏实实办企业、心无旁骛谋发展。
(四)聚力扩大对外开放,增强全方位转型动力
积极融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持续加强开放平台和开放环境建设。
加快融入京津冀步伐。完善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办公室常态化对接机制,争取国家层面在发展规划、配套政策、协同机制等方面支持;推进信用先行融入京津冀,加快建设“京津冀晋”信用科技实验室大同创新实验基地,推动信用技术和产品开发应用,创新政企数据融合共享模式,力争在重点场景实现公共信用信息共享调用;推进立体综合交通网络建设,全力保障集大原(大同段)高铁年底通车;加快完善航空口岸、“北肉”平台、跨境电商园区等平台的基础配套和运营功能,开通大同陆港到天津港的进出口货物运输通道,引进核心竞争力强的现代物流企业,构建多式联运体系,培育发展临港经济。
推动开发区提档升级。强化项目“三率”考核调度,深入开展“三未”项目专项检查,不断完善基础配套和要素保障体系,加快“三个一批”项目落地投产,确保开发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支持左云县申报化工园区,承接优质化工项目转移落地;支持天镇县先行先试,探索创建“零碳园区”;抢抓国家加强绿色电力证书与节能降碳政策衔接的机遇,支持大同经开区开展“低碳园区”试点,鼓励现有制造企业向新能源方向转型升级,(下转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