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国博寻迹冯太后

许玮

  1

  到国家博物馆,看北魏冯太后永固陵墓室的石雕拱门,是我早有的向往。

  但凡有些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冯太后,知晓她在北魏历史乃至中国历史上的功绩和影响,不必赘述。这位祖籍河北冀州的古代女政治家,让千百年来的史学家们,做着各种各样的研究和解析。然而,和历史上绝大多数女性一样,冯太后也没有确切的名字留下,只是民间有不少揣测和传说:冯锦、冯妫、冯文儿……想必,这些名字皆扑朔迷离、真真假假吧,但她生前主张的政治改革和被后世传颂的赫赫声名,却在青史里有着皇皇记载。

  北魏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48岁的冯太后薨,葬入平城以北的方山(今大同市新荣区西寺儿梁山南部)永固陵。永固陵建在玄武岩的山顶上,从破土到竣工,用了整整八年时间,可见规模之大、工程之巨。北魏共十四位君王,有几位葬于内蒙古托克托的“云中金陵”,有几位葬于洛阳的邙山,皇室中,只有冯太后长眠于大同。作为北魏中期最杰出的女政治家,当初,她的墓室内一定有着极丰富的随葬品,否则不足以体现她的尊贵,何况,她和孙子孝文帝拓跋宏共同推进的北魏强国改革,在她生前已基本完成,国家正逐步走向鼎盛。

  2022年9月,我和友人驱车前往方山,拜谒永固陵。

  2

  明清时期,“大同八景”之一的“魏陵烟雨”,说的就是永固陵,距永固陵不远处,有孝文帝的“虚宫”万年堂。

  从冯太后入陵至今,1500多年过去了,很难想象这座陵寝在千百年间经历了怎样的沧海桑田。如今,除了23米高的封土堆仍立于广袤的旷野外,陵区的地面建筑已荡然无存,长风拂面,荒草萋萋,引人喟叹兴亡之难料。高高的封土堆上,赫然可见大大的盗洞,不禁感慨,绝大多数的皇家陵寝都遭遇过盗掘,永固陵也不例外——永固,终究只是企望!帝王将相们处心积虑为自己营造了坚固的身后世界,可还是难逃盗墓者的光顾。

  网上有关于永固陵被盗的猜测,我请教了有关专家,说这些猜测基本可信。

  历史上对永固陵较大的盗掘,主要有三次。第一次发生在金代正隆年间(1156年—1160年)。盗墓者从封土堆西北方打洞进入墓室,随葬品大部分被劫掠。第二次是在金代大定年间(1161年—1189年)。盗墓者进入墓室,前室的铺底砖全部被盗,随葬的大小石俑、石兽等,有的被洗劫,有的遭破坏。第三次是在清代光绪年间(1875年—1908年)。墓室中残存的随葬品也大都被盗,剩下的寥寥无几。

  20世纪70年代中期,大同市博物馆与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联合对永固陵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了铜簪、骨簪、铜箭镞、铁矛头、残石俑、料环、丝织品残片、陶瓷器碎片等文物(引自百度百科)。许是这些随葬品不及金银珠宝更刺激盗墓者的贪欲,故而不入他们之眼,才躲过了被盗的劫难,但在今天看来,这些文物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就是在那次发掘清理中,置于墓室甬道相接处的一座石拱门,得以从地下“走到”地上,因为雕刻艺术价值极高,见者无不叹其惊世之美,故被国家博物馆收藏展陈,而现在大同市博物馆展出的,是这座拱门的复制品。

  我多次参观大同市博物馆,也多次在复制的永固陵石拱门前流连。当年,要从墓室内“请出”这沉重的拱门,一定费了不少人力吧。我不知道石拱门原物是哪一年入藏国家博物馆的,为了一睹原物的精美,我决定到国家博物馆去,或许,也能寻到冯太后的身影。

  3

  2023年11月26日,北京是阴冷的雾霾天。我预约了下午1点的国家博物馆参观票,为避免排队的辛苦,我提前一小时到达,但游客远比想象的要多,我还是被甩在了长长的队尾。大家都是为了饱览中华民族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创造的灿烂文明,而冯太后永固陵墓室的石雕拱门,就在这浩如星辰的遗珍里静静展出。

  经过耐心等待和安检,我终于从北门进入了国家博物馆。按着导览图,我欣赏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奇珍,一些耳熟能详的国宝,让我大开眼界,似有穿越历史之感,不由得为伟大的中华文明而骄傲,但最急于看到的,还是冯太后永固陵墓室的石拱门。我请教了导览员,终于在海量的石雕文物里,看到了这座拱门,内心一阵欣喜,也禁不住涌起感动。

  拱门由质地细腻的上等砂石雕刻,各构件拼装而成,体量不算大。拱门顶部有明显裂隙,中央尖端突起,与下部两侧门柱组成常见的“壸门”状。门柱上端,各浮雕一只含珠回首的孔雀,立于束帛座上,线条流畅,惟妙惟肖,和云冈石窟中期洞窟中的凤鸟有异曲同工之妙。孔雀上方,各雕一个手捧莲花的跣足童子,皆留逆发,穿犊鼻裤,面若满月、两颊含笑,衣饰飘然、活灵活现,既有天国童子的曼妙,又有人间顽童的可爱,俨如活着的生命。门柱底部,各雕兽首一只,造型雄健,又憨态可掬,既起支撑门柱之效,也有守护墓室之威。整座石拱门堪称北魏雕刻艺术的杰作,难怪会被国家博物馆收藏,而这样的拱门,永固陵的墓室里应该不止一座。

  历史上永固陵被数次盗掘,盗墓者洗劫的大多是便于携带的随葬品,而石拱门虽雕刻精美,但因体量之大,躲过了被盗的厄运,或许盗墓者当年就没对它起过贪念吧。曾经,为防被盗,墓门都由条砖封堵,还在墓道内堆积了大量石块,并在甬道内设置封门墙,但还是没能挡住盗墓者的觊觎之心。门柱上,两位手捧莲花的童子,在漆黑的墓室里,一次次目睹了人性的幽暗和贪婪,而生前大权在握的冯太后,也无法阻止盗墓者打扰自己的安眠之地,令人叹惋。

  4

  千百年后,永固陵流失的随葬品,一定还存于世间,只是,年代太过久远,无数次辗转流落,也许连藏家都未必知晓它们真正的主人了,甚至说不清它们的出处,只有这墓室的石雕拱门,在国家博物馆熙熙攘攘的人流中,静默地展现着北魏的皇家气象。国家博物馆140余万件藏品中,永固陵的这座石拱门不是最显眼的,而且,绝大多数参观者都只是对它匆匆一瞥,未及细看,目光就被更精美更辉煌的文物吸引走了,根本不知道这拱门的来历,更不知道从这拱门进去的,是大名鼎鼎的北魏冯太后。然而,这拱门是为数不多的公开展陈的永固陵珍贵文物,因为主人显赫的身世,在我看来,它有着非凡的价值和意义。

  国家博物馆的展厅里,人头攒动,我在石拱门前久久凝眸,竟有恍如隔世之感,既惊叹北魏工匠的高超技艺,也深觉这拱门透着些许孤独,一如冯太后生前表面的风光下,是她半生寡居的落寂和凄然。她无法知晓自己长眠的陵墓竟惨遭多次盗掘,也不知道自己苦心孤诣想要巩固的大魏江山,早已在历史的风云里换了人间……

  时光之下,一切人事,难有永恒。

 
     标题导航
~~~易玲
~~~甄永清
~~~黄颖
~~~左世海
~~~
~~~李文芳
~~~袁秀兰
~~~许玮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云冈副刊
赏心“阅”事
再访大同大不同
墨香清浅
布谷声声
春之影
谷雨
四月的发髻
国博寻迹冯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