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记住了一个编辑的名字

张阳

  在与各类媒体编辑的书信交流中,我珍藏着许多宝贵的信件,其中一封来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大同日报》编辑刘培现的信件尤为让我感到珍贵。每次翻阅这封来信,短短几行文字,遒劲有力的笔触,在那个充满激情的年代,我都能深深地感受到一个编辑对作者的真挚的情感,尤其是对一个刚开始涉足写作领域的新手的鼓励与关爱。

  当时,我撰写了一篇关于新荣区型煤厂负责人舍小家为大家的通讯稿,满怀信心地将它寄给了负责社会新闻版块的刘编辑。本来,我不指望编辑能给我回信。因为在那个年代,像我这样的作者很多,编辑不可能对每封来信都要回复。谁知,没过多久,我竟收到了刘编辑的回信。

  信中,刘编辑告诉我,由于工作调整,他已不再负责原来那个版面的编辑工作。同时,他告诉我,已经帮我把稿件转给了新的编辑。最后,他还诚恳地邀请我有时间到编辑部当面谈一谈。我深知这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可以借此把自己的一些作品拿给刘编辑看,让他指点一二。

  考虑到刘编辑工作繁忙,我也没有给他回信。再加上我那段时间在日报刊登了一些作品 ,日报编辑不定期给我寄来稿费单,心想,等哪次趁着领稿费的机会,一并去拜访刘编辑,向他请教一些关于写作的问题。

  然而,命运似乎总是在捉弄人。几次我到报社领取稿费,却总因各种原因未能与刘培现编辑相见。不是他外出办事采访,就是开会忙碌,甚至有一次我前脚进报社,他刚刚坐车下乡采访去了。因此,我始终未能如愿见到他。 

  那段时间,我总感觉像是欠着刘编辑一份人情。在关注报纸上我发表文章的同时,我也时常通过报纸留意刘培现编辑的消息。看着他的一篇篇有影响力的文章在报纸刊发,我也感到十分高兴。在他的影响下,我也被评为优秀通讯员等多项荣誉,我为有这样的良师益友而感到骄傲。虽然我们未曾谋面,但我已获益良多。

  再后来,也许因为“爱屋及乌”的原因,每每在报纸上发现刘培现编辑写的文章,我总是要读一读,看一看。惊叹之余,多的是对刘编辑的敬佩。这么多年来,刘编辑一如既往笔耕在新闻战线上,倾情报道我们这座城市的新闻事件,给人以鼓舞和力量。比如,刘编辑撰写的那篇《“绿化将军”18年育“雄兵”百万》,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张连印将军和他的“树士兵”故事,读起来让人感到激情澎湃、荡气回肠。

  墨香淡痕,情愫依旧。再次翻看那份发黄的信纸,笔端流淌着岁月的痕迹,字里行间洋溢着朴实的温暖,却如陈年的酒,越品越醇。特别是在夜深人静之时,我独自一人坐在书桌前,打开电脑,轻轻敲动键盘,脑海里还会浮现那份书信的内容。那淡淡的墨香仿佛穿越时空,引领我回到那个与刘编辑书信往来的年代,让我又有力量继续把写作进行下去……

  今年是《大同日报》创刊75周年,也是我和《大同日报》岁月流转中相遇的30年。30年中,《大同日报》以及那些我熟悉的编辑,更像是不经意出现的一盏明灯,在人生前进的道路上给我以温暖和力量。这盏明灯,或许并不显眼,但微弱的光芒,总能在关键时刻照亮我写作的方向,给予我坚定的信念和无尽的动力。

 
     标题导航
~~~
~~~——全国大学生讲解大会总决选小记
~~~张阳
~~~——《古都·大同文化系列丛书》赠书活动侧记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综合
   第06版:专版
   第08版:文旅
大同市雕塑博物馆文化艺术长廊开放
美丽大同 “我”来解说
记住了一个编辑的名字
古都文化行 书香润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