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履行社会责任 彰显媒体担当

本报记者 孙露
大同日报社携手有关单位启动2023年“爱心送考”。
大同日报社走基层采访小分队在浑源迁旺移民新村采访搬迁村民。
大同日报社发起“走基层送文化·献爱心进校园”公益活动。
大同日报社开展“爱家乡 传书香”三墩小学读书日公益活动。
以雪为令,记者编辑第一时间清扫道路积雪。
2010年10月10日,全国新闻摄影名家聚焦中国古都大同新闻采访活动开镜仪式。

  由一封封“读者来信”到矩阵式为民发声;由讲好大同故事延伸到发起并打造“爱心送考”公益品牌;由传播大同好声音到全方位助推文旅发展;由脱贫攻坚拓展到助力推进乡村振兴……《大同日报》走过75年,这张肩负着神圣使命的报纸始终与党同心、与人民同频、与时代同行,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不断彰显媒体责任和担当。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走进阳高县狮子屯乡新杨塔村,干净整洁的道路、两旁摆放整齐的环保垃圾桶、窗明几净的民房,已逐渐成为这里群众生活的标准配置,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与日俱增。

  新杨塔村是大同日报社乡村振兴帮扶村,位于阳高县城南27公里处,由新杨塔、旧杨塔两个自然村组成,是丘陵村,现有人口220户500人,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其中玉米和高梁种植是大部分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为落实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全面巩固落实儿童保学、危房改造、饮水安全、医保参保、务工就业等帮扶政策,大同日报社机关党委在调研、听取驻村工作队汇报的基础上,对照驻村帮扶考核工作办法,研究制定了《驻村干部管理办法》。机关党委会议定期专题研究驻村帮扶工作情况,每季度听取1次工作队长工作汇报,研究解决相关问题。驻村帮扶工作队严格落实“五天四夜”驻村要求,全心全意投入到帮扶工作中去,始终紧盯“两步不愁  三保障”标准、风险防范底线要求的落地落实,确保目标不变、靶心不散、成果巩固。

  2022年,大同日报社为帮扶村助销黍子500公斤、谷子1000公斤、羊肉150公斤以及各类蔬菜。2023年,大同日报社为帮扶村捐赠了一批与村民家居生活密切相关、实用性较强、保质期较长的日用品、五金工具等爱心物资,不仅补足了“爱心超市”货源物品,还增强了群众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

  如今,新杨塔村“爱心超市”正在规范积分标准,力争将“爱心超市”打造成样板,通过“以劳积分、以分换物”的方式,引导村民通过孝老爱亲、勤俭节约、文明理事和自主劳动等赚取积分,进一步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调动群众积极性、自觉性,提高乡风文明和基层治理水平,助力乡村振兴。

  帮扶新杨塔村仅仅是大同日报社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一直以来,大同日报社充分发挥主流媒体优势,通过所属媒体矩阵大力宣传报道全市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进展和成果成效,宣传报道了驻村干部先进典型和成果经验。

  13年“爱心送考” 

  传播城市文明

  有一种温暖,叫爱心送考;有一种感动,叫全城行动。每年高考时,考场外,满大街飘扬的“爱心送考”绿丝带,带着缕缕温情为考生竭诚服务,让莘莘学子顺利赴考、从容应考。

  从2011年起,由大同日报社发起的“爱心送考”公益行动,成为每年高考季大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爱心送考”凝聚了全城爱心,传递着社会正能量,也成为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一张新名片。

  13年前,很多考生家中没有车,去考场不方便,通过“一对一”送考,可以为他们提供便利。大同日报社产生了组织发起“爱心送考”的想法,携手交警、客运、城管、医疗等部门单位和广大的哥、社会爱心人士一道,开启了“爱心送考”公益行动。

  从最初的部分的哥自发送考,到现在的交警、客运、城管、医疗等部门单位携手联动,从最初的7支车队不足百辆车到现在的15支车队300多辆车,从最初的部分市民自发行动到现在的每年近百名志愿者主动参与,“爱心送考”的队伍日益壮大,“爱心送考”活动已成为一项引领社会风尚的大型公益行动。

  13年来,在“爱心送考”的路上,考生和送考司机之间,考生和执勤交警之间,考生和媒体人之间,一个个温暖的故事历久弥新,一个个感人的瞬间让人动容……织成展现“文化大同、文明大同、微笑大同”城市名片的风景线。

  据不完全统计,13年来,参与大同日报社“爱心送考”公益活动的交警达3600多人次、医护人员400多人次、15支出租车队出动车辆4000多辆次,服务考生、家长4万多趟次,社会爱心人士免费提供矿泉水近6万瓶、文具和防暑用品1200余份。

  “我们从送考出发,但不会只停留在送考,服务考生的内涵会越来越丰富,希望为考生做更多事情。” 大同日报社有关负责人说,每年的“爱心送考”活动,由报社采编一线工作人员、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医疗团队、爱心企业组成志愿者,为考生和家长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如今,在大同日报社的带动下,除了各相关部门积极提供保障服务外,越来越多的企业团体、爱心人士,通过各种方式投入到“爱心送考”中,不断壮大的“爱心送考”队伍、街头飘动的绿丝带已成为城市文明新名片。

  评选“长城八景”

  打造城市名片

  大同有“长城博物馆”之称,境内有赵长城、汉长城、北魏长城、北齐长城、明长城。与八达岭、山海关长城相比,大同长城原汁原味,有其独特的美,沧桑、古朴、悠远。那么,大同长城哪里最美?哪些是最有特色的景点?最具代表性的“八段锦”在哪里?大同长城的网红打卡地在哪里?

  2021年8月,大同日报社作为“大同长城八景”评选活动的主办方之一,为助力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以及全域旅游目的地书写出浓墨重彩的一笔。

  评选活动选定的主题是:展现长城雄风,打造文化地标,唱响天下大同。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坚持历史景观和现代景观相结合、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结合原则;坚持群众性和专业性相结合原则。评选标准一是历史性,体现大同长城的历史文化底蕴,具有丰富独特的文化内涵;二是标志性,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能够成为大同长城的重要标志;三是景观性,好看宜游,能够成为游客打卡之地;四是时代性,展现大同长城的时代风貌,充分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理念;五是持久性,具有持续发展前景和长久价值,经得住时间和实践检验。

  最终,经过多方层层评选,通过媒体推荐、学者评议、实地踏访、网络投票、专家把脉等环节,评选揭晓了“大同长城八景”,分别是得胜开元、守口杏韵、摩岭四绝、云冈梵境、李二“错”墙、红色平型、新平闻边、镇川台墩。

  “当时,该评选活动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是一次政府、社会、媒体多方参与,合力宣传推介大同长城的有益探索和尝试。”大同日报社相关负责人回忆,该活动全方位、全视角、全景式展示了大同长城丰厚的自然风貌、历史遗存和文化底蕴,评出大同长城的精华点段,推出最美长城和网红打卡点,对传承长城文化、弘扬长城精神、宣传保护长城等均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如今,“大同长城八景”已纳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重要展示点段,我市也在系统挖掘“长城八景”文化内涵、推出主题旅游线路、丰富旅游产品业态、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构建“塞上长城”旅游品牌等方面下功夫、出实招,逐步提升大同长城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承办文化盛事

  助推文旅发展

  遇见最美的镜头,定格最美的画面,欣赏最美的大同……2024年1月11日,作为承办方之一的大同日报社,参与承办了首届全国“情暖冬季 镜美大同”摄影大赛,为助推大同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

  回顾整个活动,从作品征集和全国主流媒体聚焦大同,到作品评选,再到作品展出,每一阶段都紧凑有序。当征稿启事在《大同日报》《大同晚报》以及大同日报社新媒体同步刊发后,广大摄影爱好者踊跃参与。期间,作为系列活动之一,全国主流媒体聚焦大同活动在我市成功举办,来自全国近30家新闻媒体包括中央新闻媒体和省、市级重点新闻媒体的摄影记者齐聚大同,通过实地参观采风,用镜头捕捉大同冬季独特的文化魅力。

  与此同时,众多摄影爱好者以及自媒体也聚焦大同,不仅让大同冬季之美进一步被挖掘,而且通过宣传报道等方式扩大大同知名度与美誉度,让更多人感受大同魅力,激起了人们对大同的向往和期待。

  我们难忘,评选活动现场大屏幕上滚动播放摄影作品、计时声嘀嘀作响、评委们慎重按键等紧张画面;我们难忘,在评选金奖、银奖、铜奖作品过程中,评委们此起彼伏的讨论声;我们难忘,众多评委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达出对本次活动的高度赞扬和对大同文旅发展的热切期盼。其中,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副主席朱洪宇认为,此次活动有高度、有广度。中国摄影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委员史春表示,摄影展的举办很好地宣传了大同,带动大同文旅产业发展。著名摄影家梁达明说,强烈的视觉效果很容易引发观赏者的情感共鸣,从而产生对大同的好奇与向往。人民摄影报社社长彭哲辉表示,本届摄影展对大同城市品牌塑造、文旅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任灵杰认为,参与活动的摄影师通过光影艺术,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了大同之美,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文化活力。

  反响强烈,效果显现,这也印证了本次活动是我市深耕文旅消费赛道,推动文旅市场“淡季不淡”“四季火热”的重要举措。

  多年来,为扩大大同知名度与美誉度,讲好大同故事,传播大同好声音,提升大同旅游品质和内涵,大同日报社还承办了一项又一项大型品牌文化活动。

  从早年承办的CCTV《向幸福出发》《黄金100秒》大同地区选拔赛、温暖中国人物推选活动、大同城市文化名片评选活动、“童心美塑”大同市少儿彩塑艺术大赛、大同房博会、“美丽大同 美丽社区”大型社区公益活动,到中国(大同)国际汽车文化节、成龙国际动作电影周、“影像的力量”中国(大同)国际摄影文化展、中国大同古都灯会等高规格文化盛事,大同日报社、大同日报传媒集团数百名干部职工以火一样的热情和铁一般的意志投身其中,台前幕后,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现场都有他们活跃的身影。他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累、日以继夜、连续作战的精神,不仅树立了大同主流媒体全新文化品牌,还对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助力全市经济发展、提升大同城市形象起到了积极作用。

  这些年,大同叫响“文化古都 清凉夏都 美食之都”城市品牌,擦亮“文化大同、文明大同、微笑大同”城市新名片,正从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强,也带给大同报人满满的自信和自豪。

  架好“媒”桥通民心

  服务百姓大民生

  2023年10月,成熟的白菜、大葱等蔬菜滞销,云州区西册田村菜农犯了难,菜农徐鸣远拨打大同日报新闻热线求助。关键时刻,经记者实地采访并刊发新闻,最终,大同邮政公司主动对接菜农,积极开展“邮政助农,新鲜农品优惠购”活动,让1.5万公斤蔬菜“滞销”变“直销”,帮助农户纾困解难。

  这仅仅是通过发挥主流媒体优势助农解燃眉之急的一个缩影。

  一直以来,大同日报社聚焦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多措并举搭建“媒体+服务”平台,开设民生服务类专栏,打造了一批批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优秀民生新闻作品。比如:围绕施工噪音扰民、商铺消防隐患、下水道堵塞、拖欠工资等内容展开呼声报道,切实为群众解决多个烦心事,彰显新闻媒体“铁肩担道义”的担当。

  最早,大同日报设立通联部以读者来信的方式与群众互动交流。随着时代的变迁,一部固定电话成为听取民声、服务民生的主要桥梁和纽带。在声光电取代铅与火的进程中,2011年11月,大同新闻网数字报完成升级,从新闻层面深化报网互动,使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优势互补,相得益彰,打造权威、齐全、快捷的新闻资讯服务平台。2012年1月,大同新闻网微博上线。2012年4月,组建大同日报传媒集团公众服务呼叫中心。进入移动优先时代,2015年2月,大同日报社全方位开启报网融合新征程,由此,与读者沟通的方式和渠道更加立体化、多元化、便捷化。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时代呼唤新担当。大同日报社将高举旗帜、心系群众,聚焦“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重大战略,持续做好重大主题宣传,用笔尖和镜头描绘新发展,用智慧和汗水讴歌新变化,用优秀作品奏响时代强音,诠释执着和热爱、责任与担当。

 
     标题导航
~~~本报记者 孙露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大同日报创刊75周年
   第04版:专版
   第05版:大同日报创刊75周年
   第06版:大同日报创刊75周年
   第07版:大同日报创刊75周年
   第08版:大同日报创刊75周年
   第09版:大同日报创刊75周年
   第10版:大同日报创刊75周年
   第12版:大同日报创刊75周年
履行社会责任 彰显媒体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