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吴 华
通讯员 郭婷婷 张少云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变的时代背景下,我市加快实现科技创新、产业进步和金融发展有机结合,充分发挥金融对科技创新和产业进步的支持作用,发展壮大新领域新赛道新产业。截至2024年3月末,全市高技术产业、支持专精特新企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贷款余额合计132亿元,同比增长48%,高于各项贷款平均水平近36个百分点。
金融工作基本面扎实 保障科技发展能力增强
在今年一季度举行的大同市科技局与建设银行大同市分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上,山西正宇电气设备有限公司负责人姚维荣现场演示了科创型企业贷款的便捷。“通过建行‘惠懂你’APP,仅用几分钟就成功贷款10万元。银行的支持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他表示,建行的持续“输血”,不仅有效缓解了企业经营压力,而且方便快捷的贷款方式和给予科创企业的利息优惠,也让企业减轻了贷款压力。
记者了解到,建行大同市分行针对科技型企业开通了授信审批绿色通道,按照“优先受理、优先上会、优先审批”的原则开展工作,保障了科技型企业贷款审批的时效性。建设银行大同市分行引入“科技评价体系”和“星光STAR”等级等一些创新评价手段,对辖内科技型企业分层分类制定营销策略并清单制推进,在科技型企业的扶持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截至2023年末,该分行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为66.88亿元。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大同监管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张智德表示,当前大同科技企业已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大同监管分局充分发挥金融要素保障科技企业发展作用,引导辖区金融机构“顺时而动”,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布局,构建服务体系、创新金融产品,积极落实科技金融惠企政策。
在2023年举办的“融入京津冀 打造桥头堡——大同市政保银企金融服务大会暨省级金融机构走进大同大调研活动”中,18家省级、20家市分支金融机构与重点项目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签约总金额达271.35亿元,科技企业项目占比近30%。围绕科技产业培育发展构建企业分层推荐白名单制度,推动信贷模式由项目源头“逐客逐户”向“覆盖产业链”升级,分层分类制定营销策略,科技贷款分布更加合理,余额持续增长。
全市银行机构从“增、续、降、减、创”五个方面发力,不断优化支持科技创新配套政策。增量方面,针对科技企业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推出30余款科技金融产品来加快信贷投放,小型企业融资额度最高可达3000万元,微型企业最高可达500万元。在支持企业加快研发、稳定产能方面,农业银行大同市分行针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出台信贷政策,适当放宽中期流动资金贷款续贷条件。降费方面,充分运用“科技评价体系”给予的内转价格、经济资本占用等差别化支持政策,降低企业融资成本,2024年3月末辖区科技企业贷款利率平均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流程方面,开通科创企业办贷绿色通道,确保“优先受理、优先上会、优先审批”,将平均授信期限缩短至5日以内。创新方面,针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瞪羚”企业、“隐形冠军”企业,探索推出知识产权质押业务,如中信银行大同分行、山西银行大同分行联合为3家企业发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9796万元。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科技市场主体扩增 现代产业发展体系基本形成
近年来,我市以产业链“链长制”和特色专业镇为牵引,分“三步走”加快创新平台和中试基地建设,着力构建以煤电为基础,以能源、数字产业、装备制造、医药、新材料、通用航空、特优农业等为支撑的现代产业发展体系。围绕重点产业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企业总量由2018年的42家上升到2023年的126家,年平均增长率达25%;围绕科技创新重点完善创新平台体系建设,拥有科技产业省市重点实验室18家、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家、省市新型研发机构16家,有16家企业成功入选山西省2022年度创新型中小企业名单,省级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大同高速飞车项目完成全尺寸试验线(一期)首航试验和首次超导航行试验;围绕产学研融合推进科技成果转化,35家科研平台延伸基地与高校签约,12个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产业园建设完成,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合计占全市规上工业的比重超20%。
在科技创新活跃、产业链加快集成的背景下,我市高新技术企业虽然获得长足发展,但也存在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经营面临多重挑战的问题。多家金融机构负责人认为,我市相当一部分科技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传统,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业务发展方向不够明晰,风险不同程度存在,导致资金链韧性不足,进一步影响与银行利率议价能力。同时,受产品结构单一及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近5年来科技企业营业成本占营业收入比重处于高位,如我市一家石墨科技公司,2022年以来,原材料价格一度从3000元/吨上涨至12000元/吨,占总成本比重达30%-35%,导致企业创新创业发展放缓。
强化金融支持科技赛道的对策建议
“要从政府层面促进建立多层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强化金融与科技的协同联动,加强科技、金融、产业等领域政策协同、资源对接、信息共享,推动金融机构按照商业规律,强化服务科技型企业信贷的精准性、针对性和时效性,引导金融机构适时推出适合初创期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市金融服务中心副主任李梅军表示。
对此,我市多家金融机构负责人表示,应建立产业政策协同发展机制。强化企业库对接服务,聚焦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产业集群和优质企业项目库,建立项目库与市级征信服务平台、市级金融服务平台对接机制,优化重点企业综合服务水平。在数据安全和客户授权的前提下,建立健全对重点科技企业、科技人才的名单管理机制,推动跨部门间数据信息共享。研究制定知识产权融资相关支持政策,健全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体系,完善评估、交易等相关服务功能。支持保险资金、产业链龙头企业、投资银行等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积极争取国家级、省级产业基金的配套资源,打造全产业链的高质量产业发展生态。
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保障体系。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大同市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张志跃表示,在保险领域,要积极了解科技企业风险保障和风险管理需求,目前人保财险正在对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对有需求的企业可以联合头部险企成立联共保体,共同分担科创型企业风险,同时推进知识产权保险、研发费用损失险等承保业务。4月18日上午,人保财险公司与大同市知识产权局签订战略协议,下一步人保财险将围绕企业需求,积极进行产品研发和应用,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完善费率调节机制,优化承保理赔流程,为大同科技企业发展贡献保险力量。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扬帆。全市金融机构立足我市所需、企业实体所盼,广泛开展科技金融合作,为科技企业发展赋能,为实现我市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作出金融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