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何以云冈 鉴往知来

  云冈石窟,是一部镌刻在石头上的史书,照鉴过去,也照耀未来。

  “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云冈石窟,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要深入挖掘云冈石窟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冈石窟考察调研时殷殷嘱托。

  从历史中走来,在保护中传承。云冈石窟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内涵,是从厚重历史中汲取智慧的明灯,也是从悠远文明中获得力量的根脉。把总书记嘱托落到实处,4年来,云冈石窟不曾停下脚步。

  科技为媒 交流跨越山海

  “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云冈石窟,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云冈石窟的保护、发展指明了方向。武周山下,一代代云冈人在这里挥洒青春,保护着灿烂瑰丽的人类历史文化遗产。如今,新一代云冈人接过接力棒,不遗余力地将云冈文化遗产和文化价值守护好、挖掘好,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

  宏阔瑰丽的云冈石窟吸收和借鉴印度、中西亚文化,汲取希腊、罗马艺术元素,历史长河奔涌,云冈石窟栩栩如生的雕刻与壁画上,留下了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印记。云冈研究院利用三维激光扫描、近景摄影测量等技术手段,实施高精度数字化保护工程,建立石窟数字档案,实现石窟信息的永久保存,现已完成石窟总量的2/3,计划2030年前全部完成。其中第13窟数字化重建与三维信息系统构建项目,突破了国内大型单体高浮雕石窟寺的整体洞窟高精度三维建模技术难题。编制完成了4项文物数字化地方行业标准,其中一项成为中部六省文物地方行业标准。为了进一步提升数字化保护水平,加强交流合作,2023年云冈研究院举办了“云冈文化遗产智慧数据与数字人文研究论坛”“第二届黄河文化石窟寺联盟数字化研讨会暨数字云冈20周年座谈会”和“大河明珠——黄河文化石窟寺联盟保护成果展”等学术交流活动,围绕“文化强国”和“数字中国”战略,积极开展数字资源应用的深度探索,如数字展陈、虚拟漫游、虚拟修复等。依托国内文博系统首家基于文物数字资源的先进运算与数据储存中心——数字云冈先进计算中心,进一步探索世界文化遗产地的数字治理途径,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文物保护利用和提质增效的支撑作用。

  匠心守护 赓续千年荣耀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总书记考察调研时的勉励,一直鼓舞着这里的每一个人。

  4年来,云冈研究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冈石窟考察调研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科研立院,集中在科技保护、云冈学建设、文旅融合上发力,努力把云冈研究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学术研究高地,把云冈石窟打造成为国家级石质文物保护科研引领基地、全国石窟寺考古研究区域中心、国家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加大云冈石窟抢救性、修复性保护力度,推动数字化资源库建设,完成云冈峪历史文化长廊景区总体规划编制评审,大力实施文旅产业提升工程。

  2023年,云冈研究院紧扣云冈文物保护工作重点,扎实做好文物本体保护,已从抢救性保护向石窟预防性保护和精细化维护转变,从石窟本体保护向文物本体与石窟周边环境整体性保护转变。完成部分洞窟危岩体加固及防排水等保护项目,开展重点洞窟的日常维护和保养修缮工作;实施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石质文物本体风化病害评估系统及保护技术研究”和山西省“揭榜挂帅”项目“云冈石窟石质文物内部凝结水监测与治理关键技术研究”;建成云冈石窟文物实时监测与预警服务平台,对重点洞窟进行微环境、窟内文物本体病害等多种类别监测,为科学保护云冈石窟提供基础数据支撑;申报并实施各类科研课题近20项;启动了《云冈石窟总体保护规划》(2026-2050)修编及相关研究工作,按照高质量发展目标下国家对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总体要求,系统谋划云冈石窟在新时代新发展格局下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倾力传承 焕发时代活力

  “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饱蘸历史之墨,书写新的历史。2023年,云冈研究院在加强保护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文物活化利用有效途径,全年景区接待游客量达到303万人次,比2019年198万人次增长53%。2024年,春节8天假期游客人数突破23万人次,同比2023年增长294%。随后的清明假期和“五一”假期,云冈石窟精心准备,周密部署,再创历史同期游客接待量新高、游客满意度新高。

  同时,云冈研究院不断提升活化利用水平,聚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2023年,“如须弥山:纪念营造学社调查云冈石窟90周年特展”(广州市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融·云冈经典艺术展”(北京大学)、“文明丽迹——北魏平城与云冈石窟艺术”(深圳博物馆)、“永恒的经典——云冈石窟的价值发掘与保护利用展”(第六届山西省文博会)等8场外展把云冈文化传播得更远;“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费孝通的治学经世与家国情怀展”“保护与传承—中国石窟寺书画艺术展”等7场临展,为游客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搭建了良好平台。与北京大学、苏州湾博物馆联合举办的《“莲曜云中”:云冈舞公众教育与实践探索展览》,(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未来之星奖”;第六届山西省文博会授予云冈研究院“优秀组织单位”和“优秀展示单位”荣誉。云冈研究院在云冈东山菩提艺术园区举办的“曼荼罗乐舞季”系列演出,受到国内外游客的广泛好评,极大地提高了云冈文化的知名度、关注度,带动了云冈石窟旅游的空前繁荣。

  这些展览所呈现出的影响力,借助数字化手段,让云冈石窟变得可触摸、可“移动”、更亲近。

  在深圳博物馆举办的“文明丽迹——北魏平城与云冈石窟艺术”特展上,被称为“音乐窟”的云冈石窟第12窟气势恢宏、绚丽多彩,VR眼镜沉浸式体验、人机互动游戏等让观众流连忘返;在宁波美术馆,3D打印版的云冈石窟第12窟局部展出,雕刻精美、意蕴宏大的造像让人震撼,千年石窟的岁月痕迹触手可及。“东方甄选看世界”“博物馆奇妙夜”等直播活动,以互动方式推动人们与文化遗产间的对话,“云上龙门 牵手云冈”直播活动入选全国文博社教百强案例,“讲好云冈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古老云冈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内涵为魂  筑牢文化根基

  “要深入挖掘云冈石窟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话语坚定。带着这样的包容与自信,云冈石窟正以开放的姿态走向未来。

  以云冈石窟现有文物为依托,集宗教、考古、美术、音乐、舞蹈、建筑、历史、地理、民族、民俗及维修保护等诸多学科在内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云冈学”建设蹄疾步稳。2023年,云冈研究院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山西大学等高校进行全方位合作,建成了云冈学智库平台,联合开展民族融合、北魏文化、佛教考古、石窟寺保护研究等课题。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敦煌研究院等联合开展壁画与土遗址等文物修复合作,举办了“民族融合与共同体意识”研讨会、“云冈·北朝建筑研讨会”,全面推动云冈学研究向纵深发展。研究成果方面,编写出版了《1992—1993年云冈石窟窟前遗址考古发掘报告》。目前,云冈研究院正在加快《云冈石窟艺术分类全集》《山西国保古建筑档案·观音堂卷》和《云冈石窟第12窟数字化考古报告》的编写工作。同时联合山西大学、山西大同大学,积极推进中宣部“平城与北魏丝绸之路与民族融合的科技考古研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深入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为中西文化交流提供翔实佐证。

  国家文物局授予云冈研究院“云冈学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云冈研究院与浙江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郑州大学、山西大学和敦煌研究院、龙门石窟研究院、大足石刻研究院共同成立“中国石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云冈文化推介活动、云冈学专题研讨会、各类展览讲座、公益性研学活动次第开展。云冈学建设也拓展了文化影响力,让人们在“活”起来的文物中体会文化力量,筑牢文化自信根基。

  美轮美奂气象万千的云冈石窟,是珍藏文明传承文化的殿堂,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云冈石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体现,也是以史为鉴的文化丰碑。云冈石窟更是一座灯塔,把中华文化同世界文明的融合基因永久点亮,为民族和世界提供精神指引,焕发时代华彩。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专题报道
   第04版:大同日报创刊75周年
大同市2024年全国防灾减灾日集中宣传活动举行
打造“供销+金融”模式 推动“活水”润泽“三农”
本市开展第33届全国节水宣传周活动
“科学家精神宣讲进校园”活动走进大同二十二中
何以云冈 鉴往知来
广灵县医保局多措并举开展医保基金监管集中宣传活动
大同市供水排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24年4月份供水水质公报
凝心聚力推动“清廉残联”建设 用心用情用功解决残疾人急难愁盼
2024“天下大同 木兰有礼”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第一阶段木兰形象城市IP设计)征集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