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波浩渺,蜿蜒不息。壶流河从恒山东麓的怀抱里滚滚而来,如万阙歌声代代相传,见证着广灵县的沧桑巨变。放眼望去,壶流河畔山川秀美、文化绚丽、生机勃发、人民安居乐业……一幅欣欣向荣的百里画卷徐徐展开。翻阅七十五载的时光答卷,有战胜贫困奔向振兴的冲锋号角,有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捷报频传,有兴教育人的精彩华章,有生态环境的优势彰显,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也有民生福祉的持续增进……七十五载风雨兼程,七十五载薪火相传。广灵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书写了担当实干、接续奋斗的新篇章,在晋北大地镌刻下极不平凡的印记。
在纪念大同解放75周年和《大同日报》创刊75周年之际,让我们回顾广灵县的奋斗历程,一起聆听巩固衔接促振兴的奋进旋律,一起感知实抓苦干兴教育的战略格局,一起触摸产城融合惠民生的时代温度,一起领略壶流河畔生态美的动人画卷。
聆听巩固衔接促振兴的奋进旋律
同心奋战、顶压前行,广灵干部群众用团结一心夺取了脱贫攻坚的胜利却丝毫没有松懈,昂首前行在巩固衔接促振兴的大路上。
与国家同行,与时代共进。广灵县作为一个曾经有着30多年历史的“国定贫困县”和全省“深度贫困县”,如期完成77个村4.5万人的减贫任务实现高质量脱贫摘帽后,把巩固衔接作为中心工作和主责主业,突出“基础化、标准化、规范化”的工作导向,强力实施乡村振兴“一号工程”,接续打好巩固衔接攻坚战。
一是把握核心重点,抓实产业就业。将衔接资金继续投入“金顶光伏”、分散式风电等可持续、高收益的产业项目,全县所有公共机构屋顶、所有符合条件的脱贫人口逐步实现“金顶光伏”全覆盖安装。优化完善奖补政策,集中优势做大市场好、门槛低、持续稳定的箱包、编织、雕塑等手工业产业,统筹制定“一揽子”叠加扶持政策,让小小手工业带动就业大市场。“以奖代补”撬动社会和民间投资,滚动做大设施大棚规模体量,确保衔接资金发挥效益、惠及群众。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解决农村所有问题的“总开关”,精准摸底开展“清化收”,持续推广“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推动全县村集体经济总量逐步实现翻番。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全面补齐短板弱项。健全防返贫监测帮扶机制,以监测户、低保户、脱贫户为靶向,一户一策、精准“滴灌”,适时开展“大起底”“回头看”,排查突出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坚决守住防返贫底线。精准落实帮扶政策,聚焦年度计划、列出“任务清单”,明确解决哪些问题、哪个时间完成、哪个领导负责,把责任落实到人、任务落实到岗,确保指标全部达标、政策全部落实、工程全部完成。把问题整改作为头号任务,紧盯问题抓、举一反三改,把资金绩效达标、扶贫资产监管、工程项目建设、风险隐患防范作为重中之重,做到“问题清仓见底、短板拉长补齐”。
三是强化分类施策,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全县集中推广“千万工程”经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扎实推进。按照“精品示范村、提档升级村、环境整治村”的标准进行分类,突出因地制宜、补短强弱、体现特色,围绕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列出工作清单,以乡或村为单位,打包谋划一批“千万工程”项目。聚焦提升治理效能,把“村规民约”立起来,充分发挥“一约四会”的作用,引导全县群众贺喜庆祝有分寸、丧葬风俗有尺度,形成良好乡风。
触摸产城融合惠民生的时代温度
前瞻规划、建管并重,广灵干部群众用巧手匠心重塑了城乡新风貌,打造了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
俯瞰广灵县城,81平方公里的高起点城市规划,处处彰显了产城融合理念。漫步广灵县城,新城“绣”出时代芳华,老城留住乡愁记忆。“一河两区”不断提速扩面,着力提升县城环境质量、聚集能力、承载功能、居住条件和服务水平,打造具有地域风貌特色的宜居宜学宜业新型县城,城镇化率提升至42.3%。
广灵是山西的东北大门、大同的东窗口,针对广灵的新城建设迅猛发展、老城基础设施更新相对滞后的实际,县委、县政府以全盘视野衡量新老城区发展,坚持“经营城市”的理念,以改造提升县城老城区为突破口,逐年滚动谋划实施道路、教育、医疗、水利、管网等补短板项目,逐步构建“以县城为龙头、中心镇为重点、美丽村庄为支撑”的现代化县域城镇体系。在实施了南环路、体育公园以及学校医院提质扩规等项目的基础上,将强力实施南环路二期工程、北环路美化亮化改造,启动新设建制镇和重点村的雨污分流管网工程,同步对下河湾环线道路进行硬化亮化,推动湿地景观提质。在老城新建综合性大型文体场馆,同步推动4个商住小区开发、改造29个老旧小区,进一步盘活老城资源、分流新城压力、吸引和集聚人口。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重点谋划推动“杂而小、小而乱”的城中村提质,加速缩小新老城区差距。全县城市化建设取得的成效获得省、市充分肯定,大县城、小乡镇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经验被示范推广,先后被命名为“山西省园林县城”和“山西省卫生县城”。
感知实抓苦干兴教育的战略格局
以教兴县、培根铸魂,全县干部群众用教育优先发展的实际举措开启了建设“宜学之城”新征程,以“广灵一中精神”凝聚起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广灵县是革命老区、偏远山区,同时也是山西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慨当以慷,耕耘百年基业。广灵县委、县政府科学分析县情,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广灵一中高中教育为引领,把教育作为育人才的基业、拔穷根的基础、惠民生的基本,把教育作为培根铸魂的重点、撬动发展的支点、筑梦未来的基点,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抓落实,阻断了数千家庭贫困的代际传递,成就了数万莘莘学子的青春梦想,开启了广灵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1950年广灵一中应时而生,七十多载接续奋进,形成了鲜明办学特色和浓厚教育积淀,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尤其是2018年以来高考成绩连年攀升,46名学子被清华、北大录取,1500多名学子步入浙大、南开、北师大、中央美术学院等名校,二本达线率、“清北”专项生录取率连年位居全省县区前列,饮誉三晋内外。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要、师以从教为本、民以尚教为荣成为广灵教育工作的鲜明特色,孕育出“立德树人,实抓苦干,精准施教,接续奋进”为内涵要义的“广灵一中精神”,成为全县干部群众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力量源泉。
广灵县委、县政府立足新时代广灵振兴崛起的历史方位,进一步坚定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在全县深入挖掘“广灵一中精神”,以榜样引领力坚定教育自信,以身边的价值坐标鼓舞全县广大师生从我做起,用激情和汗水再接再厉再创辉煌;认真总结“广灵一中精神”,以精神号召力坚定理想信念,以身边的感人事迹激励全县党员干部勤勉务实,牢记初心使命争创一流业绩;学习宣传“广灵一中精神”,以行动推动力坚定前进方向,以身边的正能量激发全县人民接续奋进,凝聚起广灵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领略壶流河畔生态美的动人画卷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广灵干部群众用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情怀厚植生态文明,擦亮了碧水蓝天的生态底色。
广灵县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提升生态环境涵养及承载能力;强化水源保护区及湿地保护,有效控制利用地表水资源;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严守生态红线、增加国土绿量;截至目前,广灵县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和优良天数比例均位列全省第一方阵;县城及八个乡镇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到地下水三类标准,水质达标率100%。
坚持走“生态促动”之路,实现绿色发展见亮度,努力建设环境更绿更美的“宜居广灵”。坚定不移深化生态治理,接续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环京津生态屏障建设等重大生态工程,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18.2%。大力实施矿山、水生态治理工程,推进河长制、林长制提档升级,全面提升森林、河流、湿地、草原的生态系统稳定性,做到“山水气城”一体治理、一体推进,着力打造山青、水秀、河畅、岸绿的京津生态绿色长廊。毫不动摇攻坚污染防治。坚决落实“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主动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永久守护县域生态环境的高质量。旗帜鲜明发展绿色经济,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产业,确保了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幅始终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坚持“面上保护、点上开发”,依托湿地、沟峪等优质资源,做大做强生态康养产业,配套完善周边服务体系,真正将生态资本转化成为经济资本,努力走出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广灵县是大同衔接京津冀雄的枢纽门户,正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全县上下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全面落实省委、市委部署,紧扣“奋斗两个五年、跨入第一方阵”战略目标,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加快建设“宜居宜学宜业 县强民富域美”的现代化新广灵,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大同篇章做出更大贡献,以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优异成绩献礼新中国成立七十五周年。
文/王亚红 摄影/李亚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