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任翔宇
5月18日,是第48个“5·18国际博物馆日”,我市各大博物馆围绕活动主题,纷纷举办专题性临时展览、展演活动、趣味社教活动,这些主题活动和展览也吸引市民和游客走进博物馆,了解文化历史,感受艺术魅力。
“国际博物馆日”由国际博物馆协会发起,旨在加强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理解,促进世界各国人民更密切地交流,充分发挥博物馆在社会、文化、科技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教育和研究也正是博物馆的核心职能。近年来,大同市博物馆立足本地历史文化和馆藏特色文物,以“民族融合”的城市定位为发力点,着力打造了一系列以北魏和辽金元文化为主题的社会教育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的教育模式、“引进来+走出去”的活动体验、“总馆+分馆”的教育路线,从青少年视角活化文物资源,传承历史文化。2023年,大同市博物馆开展研学活动200余场,受众近万人,尤其是沉浸式研学体验活动“假如我是冯太后”受到省内外师生一致好评。同时,开展社会教育活动162场,“文博知识”走进校园、企业、乡村、社区、军营79场,让大同地域文化“活”起来、走出去。围绕“融合之都”这一城市特质,市博物馆策划了“平城风华 ‘魏’你而来”“西京风华 魅力无穷”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推出系列精品绘本、《回“魏”无穷》青少年读本等科普读物,满足不同年龄的受众需求,让广大青少年在阅读和体验中,了解家乡历史,树立文化自信。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2021年5月25日,国家文物局提出,支持北京、西安、大同、南京等地打造“博物馆之城”。2023年5月26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指示精神 奋力推动山西省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强博物馆建设,推进太原、大同、临汾、晋城建设“博物馆之城”。我市现有各级各类备案博物馆29座,其中,国有博物馆16座、非国有博物馆13座,另外还有一些具备了博物馆部分功能,暂没达到备案要求的类博物馆7座。我市博物馆类型多样,分别涵盖了历史、艺术、人文、民俗、科学、遗址等,主体多元、结构优化、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的博物馆建设体系已初步形成。各类博物馆在助力我市打造“博物馆之城”的同时,也在继续深耕大同地域文化,不断挖掘馆藏文物资源,持续推出更丰富的教育活动,让博物馆成为青少年的第二课堂,成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前沿阵地。
教育通过展览、讲解、活动等形式,向公众传播知识、文化和艺术,提高公众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而博物馆的研究则是博物馆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对藏品的研究和保护,深入挖掘藏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为展览和教育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素材。近年来,市博物馆等组织专业人员与高校等科研机构合作,以挖掘、展示与利用文物内在价值为手段,积极开展文博领域的科研课题。陆续开展了《大同地区出土北魏釉陶分析研究》《推动山西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研究——大同市博物馆馆藏水陆画的保护与修复研究》《数字化技术在博物馆公共服务均等化中的应用研究》等多个课题。这些科研课题的开展除了深入挖掘馆内藏品的潜在价值,为博物馆的研究提供更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数据支撑外,更有助于揭示历史文化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内涵,促进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能提升博物馆研究人员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培养专业人才,从而不断提升博物馆在学术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而丰富的研究成果也通过展览、讲座、社教活动等多种形式惠及了广大人民群众,同时,博物馆作为知识的宝库和研究的重要基地,众多珍贵的藏品为广大学者和研究人员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一道桥梁。近年来我市博物馆数量不断增加,各博物馆接待能力也不断提升。今年“国际博物馆日”期间,市博物馆与太仓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大元瓷仓”太仓、大同元瓷文物展,大同红色记忆馆引进北京鲁迅博物馆“鲁迅的读书生活”展,云冈研究院联合保利艺术博物馆等在云冈石窟博物馆持续推出“金石不朽——圆明园与云冈文物寻护纪”展、云冈院史馆举办“图纸记忆——云冈石窟第16窟的保护工作”展等,深受市民青睐,显示出人们对于“打卡”博物馆这一美好文化新生活的热爱,越来越多的人把走进博物馆视作新风尚,相约共赴文化与历史的约会。
以史载物,文博之城。随着优化全市博物馆布局、推动省级特色专题博物馆在我市落地、推动李二口长城博物馆等一批县区级特色博物馆建设,规范和扶持非国有博物馆发展,推动我市辽金文化艺术博物院、城墙遗址陈列馆等一批国有博物馆备案,推动一批类博物馆发展,推动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大同服饰文化历史博物馆等一批博物馆评估定级国家等级博物馆,提升我市博物馆服务能力,提高策展水平,拓展博物馆教育方式途径,丰富博物馆教育资源等举措的逐步实施,大同建设“博物馆之城”正从目标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