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董芳
大同日报社是我市新闻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拥有市委机关报《大同日报》,及《大同晚报》、大同新闻网、大同日报融媒矩阵,是集“报、网、微、频”为一体的地方主流媒体。近年来,大同日报社坚持党媒姓党,坚守主责主业,抓党建、强党性、促业务,通过现代传播技术赋能,持续推进党建引领媒体融合发展;重实践、创清廉、树正气,不断筑牢意识形态阵地,厚植清廉文化土壤,团结凝聚广大干部群众奋进力量,强力推动新闻事业向高质量攀登。
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是党建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也是提高党建工作质量的重要抓手。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大同日报社社长、机关党委书记徐海滨在接受采访时说:“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是重要要求,有着明确的目标导向和成果导向。我们坚持以‘四个引领’推动全局工作,确保党的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一是以政治引领为首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巩固和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在媒体重要版面常态化开设专栏专题,如每年5月都会策划 “牢记领袖嘱托、矢志感恩奋进”系列报道等,全方位做好党的政策理论宣传阐释,让党的声音成为时代最强音。二是以组织引领夯基石。探索实践新时代基层党建新模式,强化机关党委全面领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深化“13111”党建工程,以基层党支部为试点,打造“五强五有一线先锋”党建品牌,创建离退休干部“示范党支部”等。今年起,大同日报社布局实施“六强”党建工程,即强政治建设、强理论武装、强组织力度、强正风肃纪、强队伍建设、强深化共融,建强党的基层战斗堡垒。三是以宣传引领强本领。始终把意识形态工作摆在最突出位置,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坚持党媒姓党、守正创新,做到政治家办报、办新闻网站,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动融入和服务我市“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重大战略,讲好中国故事、山西故事、大同故事,担当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四是以党员引领聚合力。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选派骨干赴国内知名院校、市委党校培训,定期开展党员轮训、政治理论培训、红色教育基地研学等,去年达400余人次。大力推动“双服务、双报到”常态化,如每年6月都开展“爱心送考”活动等,党员先学先行、示范表率,带动广大干部职工不断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
清廉机关建设是清廉大同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更是机关党建面向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推动清廉机关建设方面,徐海滨表示,我们坚持严的基调和实的要求相统一,着力狠抓“四个落实”。一是落实党委主体责任。不折不扣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党委主体责任、“一把手”第一责任人职责、领导干部“一岗双责”,把旗帜鲜明讲政治、讲规矩、讲纪律的要求全面落实到各项工作中,确保党的政令畅通、令行禁止。二是落实一贯从严要求。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持之以恒纠治“四风”,加强日常监督和重要节日、节点的廉洁教育,实现警示教育常态化,在用好“第一种形态”上下大功夫,让铁的纪律成为党员干部的日常习惯和自觉遵循。三是落实依法治党要求。坚持依法依规办事,制度创新和深化改革相结合,聚焦权力运行、选人用人、意识形态、新闻出版、广告发行等领域,抓牢权责和资金、资产、安全等关键要素管控和监督,一体推进“三不”制度体系建设。四是落实自我革命要求。聚焦党内政治生活自查的问题、上级检查监督点出的问题、干部群众反映的问题,“当下改”与“长久立”结合,不断巩固拓展每一次党内学习教育、专项整改整治成果,形成自查自纠的长效工作机制。
“清廉务实为民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清廉是政治保障,务实是方法路径,为民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徐海滨向记者介绍了大同日报社在创建清廉机关方面的一些做法和经验。一是大兴调研之风。以领导干部为表率,念好“深、实、细、准、效”五字诀,让调研过程成为紧密联系群众、提高履职本领的过程。通过充分调研和科学决策,今年大同日报社提出了“八大提升行动”、实施报业产业改革等高质量发展的工作规划。领导干部扑下身子、深入一线,带队调研采访,策划实施的“沿着长城一号旅游公路看大同”等主题宣传,深入发掘、生动呈现我市文化民俗、绿水青山、红色印迹、产业发展、群众火热生活等,区县全涉及、媒体全上阵,唱响新时代主旋律。二是锤炼过硬团队。巩固提升“六治”整顿、巡察整改工作成果,将其形成的工作经验、制度规范延续下去,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广大职工团结齐心、服从指挥、担当尽责、务实肯干,无论是宣传舆论、经营发展,还是承接第十六届省运会开幕式、首届山西特色专业镇投资贸易博览会、首届京津冀信用协同发展大会等重大任务,都交出了圆满答卷,受到了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群众广泛赞誉。三是办好民生实事。放眼广大群众诉求和期盼,确定了4项民生实事,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责任化落实。加大公益广告服务力度,《大同日报》《大同晚报》增发41个版次;推广公益报亭落地9个,服务古城基层人员、文旅活动;升级大同新闻网和数字报技术,提升反应速度,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好阅读体验;提升《大同晚报》“龙帮办”栏目服务力度,通过新闻跟踪和监督报道,每个月都能帮助市民群众解决3-4件“急难愁盼”问题。在去年主题教育期间,“龙帮办”栏目做法被纳入全市典型经验交流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