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永远的“第一次”

曾强

  人的一生中有无数的“第一次”。很多的“第一次”会被蒙尘在人生的褶皱缝隙,渐渐湮没成为虚无缥缈,但能叫人深刻记忆的往往也是发现我们成长价值和目标意义的“第一次”。我喜欢写作四十多年,能够长期坚持并略有成绩,主要得益于《大同日报》给予的众多“第一次”。查阅大同现代的文学艺术史,可以发现,大同几乎所有的作家、艺术家最初也都受到过《大同日报》“第一次”的润泽与培育。因而也可以说,创刊75周年的《大同日报》,就是长期播种、培育、滋养和激励本土作家、艺术家成长的文学“摇篮”、艺术“温床”和文化“根据地”。

  刚参加工作时,我热衷于新闻写作。各种题材的新闻作品几乎都是在《大同日报》第一次发表。1990年1月17日,大同日报社出版的《大同晚报》前身《雁北日报》头版发表了我的第一篇关于全市出口创汇大户大同县(现云州区)工业硅厂停产的消息;1990年6月23日发表了第一篇赞美职工抢运出口货物事迹的通讯《雨夜运输忙》;1990年11月27日发表了针对各单位评选先进问题的评论《“评先进”小议》……因此,我很快被县领导慧眼青睐,调到县委通讯组专门从事新闻报道工作。我从事文学创作的“第一次”,也都得到《大同日报》无私的支持和热情的鼓励。如第一篇诗歌《乡村市场》发表在1989年11月27日的《雁北日报》;第一篇小说《亚运之夜》发表于1990年10月1日的《雁北日报》;第一篇散文《哦,青岛》发表在1993年2月3日《大同日报》;2008年1月6 日第一次在《大同日报》发表了杂文《文人的风流情结》;我的文学作品获奖,第一次也是被《大同日报》授予。我写文艺评论,第一篇书法评论《试论杨远雄的一笔连体双钩书法》发表于2006年8月13日《大同日报》;第一篇画评《荟地方特色,画大同风貌》发表于2006年11月19日《大同晚报》;第一篇文学评论《一部振聋发聩的执政宝典》发表于2008年4月6日《大同日报》……

  我所有的这些“第一次”,离不开《大同日报》的启蒙。我生在1960年代的农村,家无余财,资讯闭塞,读物奇缺,虽从小喜爱文字,但所能接触的除了几册课本,只有零星收拢的几张《大同日报》。就是这些难得而金贵的报纸,为我渐渐打开了认识社会、理解世界、思考人生、开始写作的大门。

  因而,我最初的所有的稿件其实就像《大同日报》各位老师教授和指导下的习作,只是所幸能够成为学生作文中的一些“范文”。报社当时那些新闻“大咖”如王晓雅、梁赞等,他们的新闻稿件教会了我如何撰写消息、通讯和评论。副刊的文学作品成了我最初学习、消化和吸收的良师益友,张素英老师为我打开了文学写作的自信之门;史敢峰老师一字一句帮我修改,使我受益匪浅;李恒成老师为我发表的许多小说散文点评激励我笔耕不辍。我最初写出文艺评论,冯桢老师鼓励有加,还几乎给设立专栏,总是发表在报纸的显著位置。我对大同地域文化的基本了解和掌握,也大多受益于报纸经常发表赵一德、殷宪、力高才等先生的学识渊博、观点新颖的作品……在《大同日报》持续数十年的栽培、滋润、支持和鼓励之下,从这片文化沃土出发,我的很多作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文艺评论及文化研究文章逐步发表到国家、省级报刊杂志,有的被选刊选载或获奖,也受到国内、省内一些评论家和名家的好评。

  文友们一起聊天,每每谈到《大同日报》,大家都神采飞扬而语气谦恭,心存对报社老师们长期无私栽培和扶持的敬重,感念不同的“第一次”所得到的礼遇和恩赐,一致认为《大同日报》就是本土文友们最愿意聚集、最值得亲近、最应该守护的家。

  是的,《大同日报》就是大同文化人的家,更是大同人共同的精神家园!因为,《大同日报》几乎就体现着大同百姓的期待和愿景,记录着大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引领着大同文化的目标与方向。

  作为生长在具有厚重历史文化大同的一分子,多年受惠于《大同日报》,我无以为报,只能用手中的笔,不断向文学艺术进发,向地方特色文化开掘,以笔写心,以文传道,不负时代,不负韶华,倾心尽力,努力继承、推广、弘扬和发展大同特色地域文化,让《大同日报》赋予我的“第一次”,不断成为再上层楼、回馈家园的“下一次”,让我们寄托着人类美好愿景的大同变得更有魅力!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综合
   第06版:专题
   第07版:文旅
   第08版:公益
王祥夫散文集《绿皮火车穿过长夜》亮相北京“书博会”
见人见物见生活
浑源县妇联开展“巾帼家政进社区”系列活动
成长路上的“加油站”
永远的“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