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每一座博物馆,都是一部卷帙浩繁的历史,也是一部“投影机”,再现着历史的过往。
7月12日,《大同日报》以“博物馆内,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为题,对大同大学学生走进广灵剪纸艺术博物馆,通过剪纸与课堂“融合”的形式,近距离感受到了源远流长的剪纸艺术,明白了剪纸不仅是一种装饰,更承载着百姓质朴纯真的生活愿望,也蕴含丰富的民风民俗知识的新闻给予了报道。
一堂博物馆的思政课,是一次高校教育的创新,实现了非遗文化与高校专业课程相融合,也让大学生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大同的历史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博物馆的意义和作用也在一堂思政课中凸显。眼下,博物馆与人们的生活结合得越来越紧密,一大批好看好玩的博物馆吸引着人们,并成为市民游客的好去处,文博能量正在持续释放。
《大同市促进博物馆发展条例》已经市人大常委会通过、省人大常委会批准,于2024年4月1日正式施行。大同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正在全力建设“博物馆之城”。当前,我市有各级各类备案博物馆29座,其中,国有博物馆16座、非国有博物馆13座,主体多元、结构优化、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的博物馆建设体系初步形成。这些博物馆涵盖历史、艺术、民俗、遗址等,是大同宝贵的财富和珍贵的记忆。我们更多的人也应当走进一座座博物馆,打开一部部厚重的历史,透过一件件文物、藏品,揭秘氤氲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化密码,拓展对大同历史的认识,增进对大同文化的自豪,通过博物馆投影一座城市远去的历史,展望这座城市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