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田雁 郝雨 丁亚琴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连日来,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大家表示,要深入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大同展现勃勃生机。
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 赋能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就是要打破教育、科技、人才制度各自改革的边界,将三者融合起来才能真正统筹推进,通过一体化改革实现一体化发展,更好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山西大同大学高志翔教授表示,他所在的微结构电磁功能材料省市共建山西省重点实验室作为建设在高校的实验室,要抓好研究谋划,全面理解和把握全会对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出的新部署、新要求,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科技创新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效能。
作为一名高校科研工作者,高志翔紧盯科技前沿,紧扣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与企业开展合作,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近日,‘大同人才周’系列活动揭榜挂帅对接会上,我们与大同御成新材料有限公司签订合约,共同开展永磁材料表面水性速干防腐涂层材料开发项目,进一步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带动产业创新发展。”高志翔说。
完善创新生态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举措。
“我们服务市场主体,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深入企业宣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率优惠、创新劵使用等各类科技创新政策,引导企业用足用好扶持政策,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市科技局党组书记戴陶表示,他们坚持把培育、发展和提升科技创新平台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努力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创新生态体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规划布局全市各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努力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科技成果转化是连接创新和产业的重要桥梁,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环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
“我市大力推进‘晋创谷·大同’平台建设,依托中关村的资源及运营能力,通过构建‘北京研发、大同中试,北京研发、大同制造’的产业发展模式,有效承接京津冀优质科技创新资源,力争更多科研成果在大同转化、更多优质产业向大同转移。”戴陶说,自4月份揭牌运营以来,合作运营团队奔赴京津冀地区和山西省内各市,积极对接各类产业资源100余项,正在洽谈中的项目约30余项,已入驻企业及科技创新平台达18家,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以“新”提质 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科技创新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参与者,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全会提出,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
大同锡纯新材料有限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在新材料行业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公司董事长陈少良说,公司依托在热工装备领域多年的技术积淀和团队成熟的产品技术工艺能力,致力于建设成为集高端材料制造、高端材料研发、高端装备国产化及新项目孵化为一体的材料产业基地。
新材料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产业方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作为企业家,我们要加强科技创新,让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融合力量。”该公司CEO陈广表示,接下来,公司将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紧盯新材料产业布局、科技创新、人才培育等重点领域,向“新”而行,以“新”提质,塑造核心竞争力,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培养引进用好人才 为城市发展注入“强心剂”
“全会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这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我们要紧跟党中央步伐,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各类优秀人才,为城市发展注入人才“强心剂”。
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对于大同这座渴望创新转型发展的城市尤为重要。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将致力于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和待遇保障,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和创造力,在全社会营造尊重人才、重视人才的浓厚氛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这将极大地释放人才的潜能。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我市将积极推动政策落实,让用人主体拥有更多自主权,让人才在宽松的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大同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在未来的工作中,市委组织部将坚决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聚焦重点产业发展,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通过持续创新政策引才、服务聚才、生态留才机制,大力推动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全方位转型、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大同篇章提供强大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