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沿着长城一号旅游公路看大同”采访小分队来到阳高县大泉山水土保持展览馆。
阳高县大泉山水土保持展览馆位于该县大泉山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距阳高县城10公里。
新中国成立前的阳高县大泉山是个荒凉的山村,“山山和尚头、处处裂嘴沟、旱天渴死牛、雨天水土流”是当时境况的真实写照。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张凤林、高进才为代表的大泉山人,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顽强地与荒山进行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斗争,形成了系统治理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昔日的满目苍凉、荒山秃岭被树木葱茏、花果满山所取代。1955年12月,毛泽东主席看到中共阳高县委报送的《大泉山怎样由荒凉的土山成为绿树成荫、花果满山》的调查报告后,欣然提笔将标题修改为《看,大泉山变了样子!》,并写下139个字的按语。由此,大泉山名扬全国,成为治理水土流失问题的一面旗帜,被誉为“新中国水土保持第一山”。
此后,历届阳高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水保为民初心不动摇,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从未间断。
大泉山属北方土石山区,具有典型的区域代表性。继上世纪50年代首创水土流失治理的八字经验后,又探索出更加全面的“挖鱼鳞坑、修水平阶、建土谷坊、筑沟头埂、筑沟边埂、修引水渠、建澄沙池、建蓄水池”水土流失治理的“八连环”模式,还探索出“山顶戴帽,山腰束带,山脚穿靴”的荒山治理模式,形成了梁峁沟坡川综合治理、山水林田路系统整治的完整防治体系,进一步实现了土不下坡、水不出沟,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区域全部得到治理。
大泉山变了样子的生动实践,创造的是绿色奇迹,塑造的是精神丰碑。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大泉山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15年,阳高县委、县政府建成大泉山水土保持展览馆。
如今,大泉山水土保持展览馆既是阳高县水土保持发展成果的展示,更是新中国水土保持发展历程的缩影,同时也是引导公众“知水土、爱水土、护水土”知行合一的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