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锦秀 通讯员 莒芸蔷) 与其“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虽然投保农业保险确实可以起到灾后补偿的作用,但大同市保险行业协会充分认识到农作物“风险减量”即提前防范自然灾害的重要性,号召保险机构把保障“三农”权益放在首位,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农作物“风险减量”工作,促进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每年夏季是农作物自然灾害多发的时节,农作物不但会遇到干旱或洪涝灾害,而且有可能遇到病虫害,这已经成为困扰农民多年的“心病”。为做好“风险减量”工作、构建“保防救赔”体系,大同市保险行业协会将风险关口前移,变“事后赔付”为“事先防范”,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出击”,有效降低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农作物的损失度。
今年5月底,中华财险大同中支了解到云州区峰峪乡孙家港村承保的黄花可能发生病虫害后,第一时间与乡镇工作人员联系沟通,并从农业主管部门聘请农业专家,赶赴现场共同开展勘查。经农业专家现场查看,认为承保黄花存在“斑潜蝇”虫害风险,建议使用“高巧+安泰森”农药进行防治,并就承保黄花的后期灾害防范和技术管理对黄花种植户进行了现场指导。该公司在利用无人机精准测定存在受灾风险黄花面积的基础上,6月初将采购的农药送至乡政府并发放到黄花种植户手中,通过此次农药防治,预估减少黄花种植户损失约30万元。
8月中旬,中华财险大同中支承保的云州区峰峪乡杨庄村玉米发生红蜘蛛虫害,经农业专家现场鉴定损失率大约在30%~50%之间。为防止红蜘蛛进一步危害庄稼,该公司于8月16日联合大同市保险行业协会、云州区农业局、峰峪乡政府有关人员赶赴杨庄村开展风险减量工作,向玉米种植户发放价值超过6万元的防虫农药,并创新性地引入无人机对承保的玉米进行农药喷洒,既减少了人力成本、提高了作业效率,又确保了农药喷洒的均匀性和准确性,更有利于防范病虫害。预计此次风险减量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约220万元,最大限度保障了玉米种植户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