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混糖月饼传承大同老味道

本报记者 张鑫

  “我还是独爱老大同的混糖月饼,不仅承载了儿时的记忆,也寄托了对故乡的情感。”远在厦门工作的张先生收到老家寄来的混糖月饼时感慨道:“这才是大同的‘中秋味’。”

  “小时候和兄妹几个共吃一块月饼,那种味道我到现在都忘不了。后来,生活条件好了,父母带着我们排队打月饼、分月饼……直到现在,这还是我珍藏心底的记忆。”年逾五旬的张先生告诉记者,外出工作后,时不时会想起“家乡味”。每逢中秋,都盼着亲人给他邮寄混糖月饼,如果少了这一口儿,总感觉缺了点啥。

  很多年前,排队打月饼是大同中秋节的一道风景线。如今,很多月饼商家仍保留了传统混糖月饼的制作工艺。烧水、称重、和面、揉胚、入炉烤制……9月9日,记者在我市一家月饼商家的工厂看到,新鲜出炉的月饼令人垂涎。“别看我是外地人,但我做月饼的工艺是从大同老一辈师傅手里传承下来的。”平城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混糖月饼制作工艺传承人马兵说。随着人们口味的改变,混糖月饼不再是单一的红糖月饼,又出现了冰糖、玫瑰等多个品种。

  水、面、油、糖的精准融合,成就了混糖月饼的软、糯、香、甜。马兵说:“制作混糖月饼的关键,一是发面,发面要用开水,否则出来的效果就不好;另一个就是火候的掌握和炒糖色,哪一步缺了也不行。”尽管市场上新馅料、新口味的月饼层出不穷,但混糖月饼的制作工艺没有变,这不仅成就了我市的独特非遗食品,更成为大同人的中秋“乡情”。

  对于大同人来说,味道醇厚、手工制作的传统混糖月饼能寄托思念、象征团圆。其几十年不变的经典配方,传承的不仅是月饼本身的“老味道”和“老样子”,更是代代相传、年深岁久的情怀。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走近平城
   第06版:特稿
   第07版:专题
   第08版:走进云冈
“文化润疆 魏碑溯源”展览新疆开展受关注
姚锦带队开展立法调研
交警部门召开听证会“开门纳谏”
图片新闻
中秋消费市场红红火火
混糖月饼传承大同老味道
三家机构发布公告保护悬空寺“悟空”流沙文创
“科学家精神进校园” 活动走进大同七中
我市开展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
文化场馆备下多项“文化餐”
市场监管部门发布“两节”消费提示
大同火山登上《中国国家地理》封面
大同市供水排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24年8月份供水水质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