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大同逐“绿”而行全力竞速能源赛道

图为国电电力大同湖东电厂项目建设现场。 本报记者 韩堃 摄

  大同,一座满城尽是“乌金”的福地宝城,煤炭产业是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累计生产煤炭约40亿吨。

  因煤而兴的大同,曾经也因煤而困。近年来,我市深耕能源赛道,将推进能源绿色转型作为新时代大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和突破口,在从传统到精细、从单一到集聚的“蝶变”跃升过程中,实现了由“一煤独大”到“多业支撑”的转变,推动能源结构持续优化、成果丰硕。现如今,全市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先进产能已经达到85%,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为52.56%,云中大地动能澎湃、绿意盎然。

  昔日“煤都”实现绿色“转身”

  一场秋雨过后,“大同蓝”格外深邃,走进晋能控股煤业集团同忻矿,绿树葱郁、鲜花朵朵,整洁的厂区内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

  同忻矿信息中心副主任宋春儒早早来到矿调度指挥中心,仔细观察智能化监控屏幕显示的各类数据和现场视频,“现在我们只需按下调度指挥中心总控台上的启动按钮,井下的设备就能按预设的程序依次自动运行采煤。”没有轰鸣的机械、飞扬的煤尘,在整洁敞亮的调度指挥中心,只见监控屏幕上各类数据跳动间,煤炭就源源不断被输送到了地面储煤仓。近年来,这一幕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市的智能化煤矿生产中。

  促进煤炭产业智能、绿色、可持续发展,是新时代赋予大同煤炭行业的历史使命。“近年来,我市以能源革命改革试点工作为抓手,聚焦能源产业‘五个一体化’融合发展,把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作为深耕能源赛道的重要内容,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建立起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新样板。”市能源局负责人介绍。

  推动数字经济与能源产业深度融合,是我市积极抢占新赛道、主动布局新业态的重要着力点。为加快推动煤矿智能化建设工作进度,市能源局制定并印发了《大同市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工作方案》,全面推动我市智能化建设。截至今年7月底,全市共建成6座智能化煤矿,其中晋能控股煤业集团塔山、同忻2座煤矿被评定为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矿,并建成智能化采掘工作面60处,其中综采工作面31处,掘进工作面29处,塔山矿“千万吨级特厚煤层智能化综放开采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项目还成功获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做好煤炭“大文章”的同时,我市大力提升煤电高效清洁利用水平,积极推动煤电机组“三改联动”,稳步推进煤电机组“上大压小”项目,打造电力产业“升级版”。据了解,全市煤电机组“三改联动”累计完成改造1240万千瓦,系统调峰能力显著提升。与此同时,加快布局大容量、高参数、低排放先进煤电机组,推动煤炭和煤电一体化发展,提升煤电高效清洁利用水平。全市9家燃煤电厂中有6家已实现煤电一体化,规模435万千瓦。国电电力大同湖东电厂等3个2×100万千瓦“上大压小”等容量替代项目的有效推进, (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全面助力我市煤电结构优化和清洁高效发展。

  “新能源+”聚合效应明显

  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在新能源这片新兴“蓝海”中,我市统筹推进风光火储地一体化发展,提升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利用占比,“新能源+”的聚合效应正在显现:截至今年7月底,全市电力总装机容量1688.64万千瓦,其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887.64万千瓦,占全市电力总装机的52.56%,位列全省第一方阵。

  2021年,国宁时代(大同)储能发展有限公司充分利用大同第一热电厂退役厂址和输电设施,建起了网宁储能电站,“上演”了一场“新”和“旧”的交替、“强”与“强”的联合。网宁储能电站是目前山西第一个完成全容量并网的储能电站,它采用全户外预制舱设计,配置宁德时代1500V高压液冷磷酸铁锂储能系统,系统整体转换效率大于90%,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目前,我市共建成4个总规模32万千瓦共享储能项目,全省排名第一,其中中鑫电联新荣10万千瓦新型储能电站、国网时代华电大同热电储能工程、新荣经开区鸿达鑫独立储能项目3个项目已投入商业化运行。此外,山西浑源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设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项目于今年开始进入基建施工高峰期,主体工程建设安全有序推进。

  为推进地热能分级开发利用,我市出台了《加快推进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工作实施方案》,力争建成阳高-天镇高温地热能分级利用综合示范基地……摆脱路径依赖,我市新能源产业之花“竞相绽放”。

  绿电输送再添“新动脉”

  电力是一种高效、清洁、便捷、低碳的能源,从输“煤电”到送“绿电”,在能源转型发展之路上,大同走出一条双赢和多赢的路子。

  为扩增电力外送“大动脉”,目前我市正在举全市之力打造1000千伏大同到怀来的特高压输变电工程。这项工程建成以后,每年保守可以给京津冀地区提供稳定的1000亿千瓦时电的新能源指标,且对华北电网电源稳定供给、电源结构优化起到关键作用。届时,绵绵绿电将搭载这条电力外送的“超级高速公路”,点亮千家万户。

  配套600万千瓦新能源基地工程也正在加紧建设。原本因采煤受损的土地“伤疤”,摇身一变成为发展光伏产业的宝贵资源。一片片蔚蓝的光伏板,为采煤沉陷区治理开辟出一条新路,建成后可源源不断地将绿色能源送入电网体系,输向远方。下一步,我市还将加快协调项目建设,实现风电光伏基地、配套煤电、输电通道“三位一体”统筹推进,逐步扩大同电外输规模,推动我市成为京津冀绿色能源供应基地。

  【记者手记】

  20世纪80年代起,“煤都”大同凭借丰富的煤炭资源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优质的动力煤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全国各地,是新中国工业化建设过程中的坚实依靠。

  面对优质煤炭资源的峰值几尽和生态环保压力不断加大,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举步维艰,改变“一煤独大”的经济结构迫在眉睫。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改革是破解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难点、堵点、痛点”的关键一招。站在改革风起云涌的时代潮头,近年来我市推出一系列变革性、牵引性、标志性重大举措,推动多个能源领域改革实现破题,一系列由“黑”变“绿”的裂变正在加速。

  现如今,行进在我市的通衢大道上,不时会被远处山脊上体量巨大的风机、坡梁上形如阵列的光伏所吸引;深入项目企业建设现场,也常常会被“高大上”“精尖特”的先进科技所震撼,深刻感受到全市传统能源与现代技术的同频共振、互促共融。

  走出一条产业优、质量高、效益好、可持续的发展新路绝非易事,能源转型道路任重道远、任务艰巨,还需全市上下用非常之力、下恒久之功,既增强内生动力,又集聚外部力量,促进新动能加快积聚、新经济加速成长,奋力谱写新时代大同转型发展新篇章。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书写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
深刻把握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的显著政治优势
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 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锚定方向 扛牢责任 奋力谱写新时代大同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大同逐“绿”而行全力竞速能源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