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座城市持续发展的基石,也是幸福指数的民生面孔。
近年来,我市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牢牢把握加强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的根本要求,锚定“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筑牢校园安全高压线、强化教学质量生命线、打造“五育并举”风景线,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标准、更大的力度,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以改革之笔奋力书写人民满意的“教育答卷”。
1坚持党建引领
为教育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加强党的领导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定海神针”。 近年来,我市教育系统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以党建为引领,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把组织力量、组织优势转化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发展动力,推动党的建设与教育发展双促进、双提升。
多名教师“组团”同上一门课程,在我市各高中学校已成常态。面对新高考改革给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带来的巨大挑战,各高中学校党员教师组成“头雁”攻关小组,争分夺秒、挑灯夜战推动教学改革,共同寻找核心素养在教学中实现的方式,有效提高了学生培养质量。
推动党建与教学工作深度融合,在浑源一中、灵丘一中、广灵一中等多所高中学校,教师人人思改革,“群雁”竞飞忙教学,课程质量越来越高。
去年以来,我市逐步推进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改革,各学校牢牢抓住基层党建这个重点,破解教师队伍缺乏工作热情、不能安心从教的难题。各学校把工会活动与党员学习教育结合起来,理论学习读书会办得有声有色;每逢节假日,学校组织教师瞻仰革命遗迹,收集红色故事,编写红色文化校本教材;还把党建与师德师风建设相结合,将发展学科骨干与发展党员同步推进,增强党组织的号召力和党员的荣誉感。如今,各学校党支部就像磁铁石一样把教师们凝聚起来,让学校发展有了无穷的动力。
针对党建工作薄弱环节,我市持续发力,去年召开3次工作推进会,开展专题调研,与市委组织部联合印发《大同市贯彻执行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实施方案(试行)》,在5所学校展开试点,今年全面推进;培育党建典型,3所学校入选省级党建创新案例;出台民办学校党建工作二十条措施,推进民办学校党建规范高效……教育系统党的建设有力夯实。
在推进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工作中,我市教育系统紧盯全面提升党组织功能这个重点,紧扣建立健全运行机制这个难点,紧抓党员教师队伍培养这个焦点,以上率下、真抓实干,积极在做强基层组织、做优党建品牌、做实党员队伍、做细学校治理上下功夫,以高质量党建为教育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全面推动大同教育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2坚持立德树人
持续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没想到思政课还能上得这么鲜活生动!”说起今年5月27日的那堂特殊的思政课,大同师专的师生们记忆犹新。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熊晓琳受邀来同,为该校师生带来了一堂有深度、有温度的思政课。熊晓琳教授以《红色音乐经典的新中国史》为题,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创作历程作为切入点,巧妙运用红色经典引出新中国史,通过一首首乐曲和一段段舞蹈,带领师生重温了开国大典、上甘岭战役等一段段令人难忘的历史,进一步激发了师生们的爱党爱国情怀。
这堂“大思政课”只是我市各校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提升“大思政课”铸魂育人实效,不断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将德智体美劳的“单弦独奏”升华为“五育并举”的“交响乐”,持续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为多彩校园注入新的活力。
为了让孩子们爱上劳动,我市各校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一些学校在校园一角开辟了“开心农场”,让孩子们通过种植、养护、收获、分享,充分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一些学校引导学生在烟火气中体味生活,作为实践作业之一,今年暑假期间,很多孩子在家里煮饭、做菜,一展厨艺……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逐步融入我市中小学生的校园生活,孩子们在热火朝天的劳动中播种希望、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在大同大学附属小学举办的第四届校园科技节活动中,“怒发冲冠”“仙女散花”“液氮冻鱼”“涡环大炮”等科学实验吸引了众多学生参与,让学生在有趣的互动中探索未知……这是我市各校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的一个缩影。我市各校不断强化课程改革,充分利用网络、实验室、博物馆、教育实践基地等地域特色资源,丰富教学内容,通过机器人、无人机、智能编程等社团以及创客教育系列活动,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着力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让孩子们能够在课程与实践中乐享创新、品味科技。
“双减”政策下,我市各中小学切实把握学校育人导向,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美育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教育教学全过程,持续关注学生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不断丰富美育特色内涵,提高学生审美素养,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让“美”在孩子们的心里生根、发芽,全面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双减”赋能让教育回归本真,“五育并举”让梦想精彩绽放。现如今,“五育并举”已成为新时代大同教育的鲜明底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每一所校园里成为具体的风景。
3聚力扩优提质
扎实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
走进云州区倍加造中学,粉刷一新的教学楼映入眼帘,宽敞平坦的操场上活跃着学生的身影,多媒体教室、理化实验室、微机室、图书室、阅览室、舞蹈室、美术室、古筝室、陶艺室、乒乓球活动室等一应俱全……曾几何时,这所学校的硬件设施落后,无法满足正常教学需要。现如今,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我市像倍加造中学这样旧貌换新颜的学校不胜枚举,一座座新教学楼里传出琅琅读书声,一个个塑胶跑道上孩子们在欢跑,这些已成为大同各学校的“标配”。
缩小义务教育差距,是实现教育起点公平的先决条件。近年来,我市不断缩小义务教育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在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和小规模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同时,实施薄弱学校改造、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等专项工程,比全国提前五年、比全省提前一年实现了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
“老师,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在云州区倍加造中心小学校三年级科学课堂上,学生们边敲桌子,边把耳朵贴近桌面,跟随老师一起做声音传播的实验。
同一节科学课,同一位老师,在云州区解庄小学、独树小学、 西村小学、谢疃小学、邢庄小学、营坊沟小学6所小学的三年级课堂上同时进行,学生们全部盯着屏幕,跟着老师一起做实验。
营坊沟小学等6所小学都是云州区倍加造镇村小,生源少、师资弱,缺乏英语、科学等学科专业教师,主课任课教师兼任时普遍力不从心,学生们也难有收获。倍加造中心小学校是镇上的中心小学,拥有更好的师资,为了把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周边的村小,专门开设了“专递课堂”,通过一块屏幕,点对点拉近学校之间的距离,在互联互通中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办好学校,是实现教育过程公平的关键。近年来,我市教育资金、教育资源更多地向农村学校倾斜,通过实施农村教师支持计划、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等形式,帮助农村学校发展,提升农村学校办学质量,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推动城乡教育质量同步提升。
4聚焦提档升级
打造职业教育发展新高地
继大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正式挂牌、山西通用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招生之后,全日制统招大学大同数据科技职业学院(暂定)又列入我省“十四五”时期高校设置规划,学校主体已建成,预计2025年开始招生……多所高职院校的设立,职业本科院校的进驻,职业教育办学层次逐渐完善,我市职业教育已步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围绕科技(先进制造业)、能源、农业、文旅消费“四大赛道”精心布局,主要领导多次深入职业院校调研指导,并就职业教育发展作出批示指示,全市上下形成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的良好态势。在政策的引领下,我市抢抓有利时机,扩资源、提层次、优结构,统筹规划职业学校布局,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开启了大同职业教育发展新征程。
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清晰的顶层设计和日趋优化的结构布局。为了整合我市职业教育资源,构建起中心带动、辐射周边、资源共享的职业教育大格局,市委、市政府决定按照“整合、创新、共享、合作”的思路建设云冈职教城。云冈职教城建成后,将以云冈职教城为核心区,辐射带动已建成的体校、艺校、卫校,形成一个职教院校集群,为我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职业教育,一头连着教育、一头连着产业。近年来,我市能源产业、数字经济、装备制造、现代医药、文化旅游、现代物流、新材料、绿色建材、“特”“优”农业、通用航空十大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产业的集聚和高质量发展呼唤技能人才、渴求技术创新,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产教融合提供了沃土。为此,我市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建设工作,专门成立了产教融合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市委、市政府负责同志任组长,各部门协作、分工明确的产教融合试点统筹协调工作机制,把产业、人才、资源聚集整合,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保证和人才支撑。我市围绕“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职业教育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一理念,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突出本土化和专业化。去年,我市职业院校新增“新能源汽车制造与检测”“物联网技术应用”等20个专业。
5突出育德培能
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所需资金优先划拨,所需教师优先补充,重大政策优先扶持,每年投入500万元用于教师能力提升,教育优先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
我市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进一步强化,教师的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这与我市各项提升教师待遇和获得感的一系列政策密不可分。我市出台《加快推进大同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为破解人员编制、教师职称、教师待遇等难题提供了政策保障;持续深化教师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稳步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和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出台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有效激发了广大教师的创新创造活力;职称评聘逐步向乡村学校教师倾斜;市教育局等四部门联合下发通知,从2021年起我市教师可免费或半价参观市内旅游景点……工资待遇、社会福利的提升,职称激励机制的完善,大大激发了教师队伍活力,让教师留得住、教得好。
教师教育是师资建设的源头活水。近年来,我市坚持让教育者先受教育,通过国培、省培、市培项目,不断提升教师队伍专业素养,为教育队伍“强筋壮骨”。我市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开展各级各类培训,启动市级基础教育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三类骨干教师培养体系建设,组织班主任开展集中研修活动,举办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我市教师教育渠道不断拓展、质量不断提升,专业开放、协同的教师教育体系已建立。
我市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每年通过公开招聘、人才引进等渠道不断补充新教师,去年多渠道招聘教师517人,其中联合市委组织部,赴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开展校园招聘,引进86名高素质教育人才。组织25名校长、198名教师开展交流轮岗,选派72名优秀教师赴“三区”县支教,并持续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有效解决了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和总量不足的问题。同时,持续加大引才聚才力度,召开9场“融聚英才、智汇大同”返乡学子座谈会,涵盖清华、北大等重点高校各层次人才300余人;开展“大同人才周”系列活动,将部属6所师范类院校全部纳入人才政策兑现范围,激活“人才引擎”新动能。
教育兴,则大同兴。现如今的大同,城乡校园呈现出“五育并举”的喜人局面,绽放出“人人出彩”的生命张力。大同教育事业,正努力向着全省“教育强市”的目标全速前进,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