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五谷飘香。近日,记者驱车驶进新荣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鳞次栉比的厂房,不断从车窗闪过。
“看,我们到了!”顺着开发区办公室副主任施喜龙手指的方向,只见一座座蓝白相间的厂房依次排列,不时有大型车辆出入。
“这家公司已取得3项发明、2项实用新型专利及30余件软件著作权,主要产品有20KW直流充电模块、60—120KW直流充电桩、分体式充电站。”施喜龙告诉记者,“现在公司一个工位大约1小时就能生产一台充电桩,也许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成为全省最大的充电桩生产基地。”
2023年,锐华能源(大同)技术有限公司在新荣区建设新能源装备产业项目,总投资7亿多元,占地面积38428平方米。目前一期项目基本建成,占地面积17360平方米,包括研发中心、后勤中心及充电模块SMT生产车间、直流充电桩装配车间、测试老化车间、包装车间、运营平台数据中心等。
那么,一台充电桩到底是怎样被生产出来的呢?带着问题,记者来到组装车间,一台通体白色的60KW直流充电桩映入眼帘,技术员任振鹏正在认真地修剪线槽、导轨,安装绝缘柱、枪座插座。
任振鹏告诉记者,从前端设计、采购,到生产、测试、最后的包装出货,公司都秉持着严谨、认真、对客户负责的态度,将质量放在第一位。不论是ZA机柜来料检验,机柜正面侧面护板拆除检验,铝排、导轨、线槽、防水接头安装,还是元器件安装,线束裁线、压接线鼻、打线标、压接端子,锐华能源的每台充电桩都会经过20多道生产工序、上百次测试,保障每个设备都100%通过功能验证,才与大家见面。
任振鹏边说,边顺手拿起了“pcba充电模块”。“这是充电桩的大脑,也是我们的专利产品,你们可以到隔壁的车间看看。”
顺着他的指引,记者来到SMT生产流水线,车间主任文信迎了上来。上板机、印刷机、贴片机、收板机、波峰焊……带着自豪的语气,他如数家珍地介绍了pcba模块的生产流程。“看似简单,其实内有乾坤。”文信表示,这个充电模块是基于电力电子技术平台的高科技产品,是充电设备的关键核心部件,占设备成本的一半以上,目前国内掌握此项技术的厂家不超过50家,产业化大规模推向市场的厂家不超过5家,他们的产品已经在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多项技术指标远超国家标准。
作为连接“电”与“车”的介质,充电桩的背后,是一张包括光、储、配售、双向充电、多能互补在内的万亿级的能源互联网,与一张涵盖车联网、智慧交通、智慧停车,甚至衣食住行等在内的万亿级的产业互联网……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锐华能源认识到了这一点,从硬件设备,到软件平台,再到运营模式,他们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朝着“云—管—端”高效协同模式不断发力,最终成为涵盖行业全产业链的“全能冠军”。
“我们正在积极抢滩能源科技创新高地,助力产业向新向绿。”一位负责人表示,他们将继续深耕新能源领域,深化技术创新,生产出更优质的产品,让电车充电像油车加油一样迅速、高效,不断赋能绿色出行,“桩”点美好生活。
锐意进取,华夏充电,一路向前,能量不断。一台小小的充电桩,却富有科技感,新时代绿色低碳发展的故事正在锐华能源悄悄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