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在夜晚仰望天空时,或许会看到流星坠落的闪光轨迹。流星体如果没在大气层内燃尽,坠落地面后就成为陨石。这些“天外来客”是从哪里飞到地球的呢?
目前,人类已知的陨石有7万多颗。此前,科学界根据它们的构成判定,约有6%来自月球、火星和灶神星。这3个小行星家族分别命名为“卡琳”“科罗尼斯”和“马赛”,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间的太阳系主小行星带,是由距今580万年、750万年和4000万年前的3次撞击形成的。研究人员通过望远镜观测主小行星带所有主要小行星家族的构成,并用计算机模拟了这些小行星家族的撞击和演化,得出上述结论。
主小行星带也被称为主带,汇集了太阳系内近98.5%的小行星。它们由原始太阳星云中的一部分星子形成。因为木星引力的影响,这些星子既不能被火星吸收,自身也不能积聚成大行星,最终演化成了大量小行星。
从宇宙的时间尺度看,这3次撞击算是“新近发生”。研究人员解释说,相比更加古老的天体碰撞,新近撞击产生的小行星家族碎片更多、更活跃,这些碎片脱离主带飞向地球的概率更高。
应用这种方法,研究人员还确定了更多陨石的来源,目前,总计超过90%的地球陨石“身世”已明确。未来,研究人员将聚焦近5000万年内撞击产生的小行星家族,为剩余不到10%的陨石溯源。同样的方法还可用于追溯千米级大小的小行星来源。 市科协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