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个凝聚民生期盼的愿景,化作一幕幕正在发生的幸福实景;一张张汇聚为民情怀的“责任清单”,正在变成一张张“满意答卷”……
近年来,新荣区委、区政府始终把增进民生福祉、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作为开展各项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时刻把改善民生“放在心头、扛在肩上”,用心用情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增福祉,在交通、教育、医疗、就业、住房、养老等领域持续发力,有力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民生福祉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改造提升 建设宜居幸福城镇
在新荣区群众文化体育广场,每天都有不少市民携家带口或三五亲朋,趁着晴好天气健身、娱乐。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正在健身的市民闫平说:“我们能感受到区委、区政府非常重视基础设施建设,这里的娱乐、健身设施很完善,我们为家乡的建设成果点赞。”
近年来,新荣区委、区政府始终带着感情、带着责任抓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改善,按照“干净整洁、生态宜居、基础完善、特色鲜明”原则,不搞大拆大建、不搞形象工程、不搞面子工程,切实从老百姓关心关注的问题入手,从制约发展的瓶颈短板入手,办成了一批群众可知、可感、可及的实事好事。
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城乡环境变得干净整洁,刷新了城市“颜值”、提升了城市“气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越来越高。
道路“焕”新 铺就民生“振兴路”
金秋时节,长城一号旅游公路车辆川流不息,游客在新荣区各乡村采摘园采摘果蔬,在农家乐品尝美食、选购农产品,欢声笑语荡漾在村庄上空。
曾几何时,因公路狭窄、运输不便,家养鸡、土鸡蛋、糕面等农特产品没有销路,农民守着“金饭碗”却难以致富。“村里交通不方便,地里种的、家里养的都卖不出去,更别说开办农家乐发展经济了。”破鲁堡乡黄土口村党支部书记赵得宝说,如今,公路变宽了,游客可驾车直接到达农户院落,农特产品销路打开了,村民收入也提高了。
近年来,该区先后投资1.6亿元改造区址主干道和小街小巷56条17.8公里,投资2.17亿元建设“四好农村路”18条127公里,打造乡村振兴“双环线”和高速入区通道,新增4辆新能源公交车开通免费环区公交线路,建设覆盖全区的38个公共候车亭。该区还投资7081万元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33个,其中,投资1030万元打造8个长城特色示范村。
强化保障 守住兜牢民生底线
走进新荣中学,书声琅琅,映入眼帘的是平整的塑胶跑道、崭新的文体设施和设备齐全的实验教室。去年,新荣中学高考成绩再创新高,优异成绩的背后,是区委、区政府在政策制定、资金投入、教育资源分配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大力支持,更是锚定“办成大同市范围内有一定影响力的高中学校”的坚定决心。
该区坚持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实施校园改扩建项目6个,补充优质教师14名,调整优化学校6所,中小学减负提质、民办学校规范管理等工作扎实推进。
加快健康新荣建设,完成医药卫生体制机制改革和疾控机构改革,改造建设区人民医院急救中心和分级诊疗平台,医疗水平稳步提升。
全面完善社会兜底保障体系,居民医保参保率99.6%,位居全市第一;低保及监测对象基本医疗保障参保率100%,位居全市第一,各种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保障措施日益完善。
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新增就业8894人,新增技能人才1158人,“两居”收入分别达34422元、14519元,比2021年分别增长11.4%、15.6%。
近三年来,该区每年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72%以上。一件件民生实事深入人心,一个个民生项目落地生根,一项项惠民举措接连出台,新荣区正在奋力抒写浓墨重彩、沉甸厚实的“民生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