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培养文化自信 做好文化传承

李 根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民族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奋勇向前。其中,高度的文化自信功不可没,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是一代代中华儿女的重要责任。

  历史轨迹和现实实践告诉我们,培养文化自信一定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善于从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同时,也不能摒弃其他文明的优秀文化成果。从现实上讲,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就是要向广大干部群众讲清楚中华民族古今文化的一脉相承,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融相通,讲清楚中外文化的辩证关系等三方面关系。

  我们要讲清楚中华民族古今文化的一脉相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修身立命、经世济民的智慧与哲学,赋予中华民族源源不断的精神活力。和而不同、自强不息、向上向善、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不仅适用于历史也契合于当代,更适用于中华民族光明的未来。

  我们也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首先,马克思主义所设想的理想社会,是全人类实现自由和彻底解放、全人类获得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与儒家设想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其次,马克思主义从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提出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重要性。再次,马克思主义肯定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贵君轻”等民本思想不谋而合。

  我们还要讲清楚外来文化和本国文化的关系。文化间的优良之辩对于中国人来说,关键在于通过思考外来文化发展中的利弊得失能为我们提供什么样的有益借鉴。中国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不断科学地、批判地接受外来文化,做到外来文化的有益方面最终被我们包容吸收、为我所用,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随着党和国家对青年文化自信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青年逐渐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主体。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为生气蓬勃的力量;文化自信则是进一步激发青年开拓创新、不断前行的基础。我们要不断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鼓励青年自觉成为文化自信的践行者。在这项工作中,有以下三个重要方面:

  要加强青年文化知识的学习,不断培养青年文化素质,持续提升青年明辨是非的能力,通过正面及反面的文化传承案例教育,使青年不断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

  要找到兴趣爱好和文化传承的结合点,不断激发青年学习动力,并基于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他们找到与自身专业知识、兴趣爱好相契合的文化形式,做好文化传承。

  要善于运用青年喜闻乐见的信息技术搭建大平台,利用各种线上线下渠道与宣传形式,认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使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不断深入人心,使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大同市税务局)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综合
   第06版:文旅
   第07版:特稿
   第08版:公益
奔跑在创业路上的“追梦人”
培养文化自信 做好文化传承
人社部“三支一扶”综合培训山西班在同开班
图片新闻
灵丘县消费帮扶助农增收
社保知识问答
王家园社区志愿服务暖人心
我市拟校园招聘112名中学教师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