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全市3.79亿元助学贷款惠及4万余名学子

  本报讯 (记者 田雁) 昨日,记者从市教育局获悉,我市2024年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集中申请受理工作日前圆满结束。今年全市共集中受理40417名学生的贷款申请,贷款总金额37866万元。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金融机构向符合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的普通高校新生和在校生发放的一种助学贷款。学生申请信用助学贷款,优先用于支付在校期间的学费和住宿费,超出部分用于弥补日常生活费。学生在读期间的利息全部由财政补贴,毕业后的利息由学生支付,还款期限最长不超过22年。学生入学前,可在户籍所在县(市、区)教育部门申请办理。

  据了解,为进一步加大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支持力度,更好满足学生贷款需求,减轻学生经济负担,调整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财政部、教育部等多部门日前联合发布通知,提高国家助学贷款额度,降低国家助学贷款利率。2024年秋季学期起,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学生(含第二学士学位、高职学生、预科生)每人每年申请贷款额度由不超过16000元提高至不超过20000元;全日制研究生每人每年申请贷款额度由不超过20000元提高至不超过25000元。国家助学贷款利率由同期同档次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减60个基点,调整为同期同档次LPR减70个基点。

  为了保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顺利进行,我市一直坚持高标准组织实施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为考入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打通“最后一公里”绿色入学通道。在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集中办理前,各县区教育局工作人员就深入高中校园宣传助学贷款政策,通过发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申请指南,设置宣传栏、悬挂宣传条幅等方式,宣传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的时间、申请条件、申请方式、所需材料等信息,确保贷款政策和申请流程应知尽知,同时做细做实高中预申请登记工作。在贷款集中受理期间,各县区合理安排受理窗口和时间,采取线上、线下分散受理、错峰受理等方式,减少人员聚集和排队现象,提升办理效率,努力做到符合条件的学生应贷尽贷,不让一名大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习近平同美国总统拜登在利马举行会晤
习近平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加强海洋科技创新拓展国际海洋合作 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古今交融,大同悠久历史兼顾时尚范儿
我市为首都高校学子提供多项优惠政策
全市3.79亿元助学贷款惠及4万余名学子
市体育局和一名运动员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