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陈杰) 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逐步增多,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社会体育组织建设持续加强。记者从市体育局获悉,今年我市从多个方面拓展全民健身公共资源,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据了解,今年我市全民健身赛事活动蓬勃开展。历时全年的第五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共设30个项目,全市群众文化活动体育赛事共设13个项目,期间,举行的各项赛事吸引参赛群众达8万人次,影响带动30多万人次参与到健身活动中,实现全人群、全年龄段、全项目覆盖。同时,坚持以品牌赛事为引领,打造具有“大同符号”“大同元素”的精品赛事,如中国·大同冰雪节、中国·大同轮滑节、大同古长城公路自行车公开赛等,进一步引领带动了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的开展。
在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上,我市立足解决群众“健身去哪里”的难题,实施了2024年大同市乡镇街道全民健身场地器材补短板工程项目、2024年“国球进社区”“国球进公园”项目,持续推进2024年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社会足球场和乡镇街道场地器材项目等,期间,在我市38个社区或公园配备乒乓球台,在部分县区配备悬浮地板与篮球架,以及体育健身设施器材等,在满足群众健身需求的同时,让更多人共享体育事业发展成果。
此外,我市创新体育社会组织发展模式,形成覆盖全市、富有活力、就近方便的全民健身社会组织网络,积极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系列活动,将科学健身指导、运动项目普及与推广、技能培训等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送到千家万户,送到群众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