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世界经济里的“中国风景”怎么看

—当前中国经济问答之八

  新华社记者  于佳欣  任军  唐诗凝

  在世界经济舞台上,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经济运行态势备受瞩目。

  前三季度经济增速4.8%;新设外资企业数量继续增长;10月,消费增速明显回升,货物贸易较快增长,市场信心得到提振……有亮点暖意,有韧劲闯劲,在全球经济增长动能不足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版图中的一道独特风景。

  中国经济在当前和未来将为世界作出哪些贡献?一个把握大势、立足优势、不惧风雨、坚定向前的中国,正在以实际行动给出答案。

  (一)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一季度开局良好,二三季度压力加大后,10月以来各项经济数据回升明显。

  多家外资机构给予积极评价,并分析原因主要是:9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相关部门推出的一揽子增量政策落地见效,特别是财政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加大、促进房地产止跌回稳及提振资本市场政策加力,叠加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政策推动,中国出现诸多指标显著改善的积极迹象。

  近期公布的一系列数据印证了这点:11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在景气区间上行,扩张步伐有所加快;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比上月加快1.6个百分点,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6个月回落后首次回升,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回升幅度达到或超过3个百分点……

  数据的回升并不容易,释放了经济向好的暖意,为中国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注入更多信心,也有力回击了那些唱衰中国经济的论调。

  《南华早报》刊文指出,中国推出一系列经济措施后,主要在华外国投资者看到了消费支出回升、资本获取更加便利以及更深层次变革带来的机会。

  中国经济向好的增长态势不仅体现在一个个数字中,更体现在车间里的机器轰鸣,市场中的热闹喧嚣,建筑工地上的热火朝天,港口里的繁忙景象。

  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3700多米的岸线上,万吨巨轮靠满泊位,桥吊忙碌装卸各色集装箱。前三季度,这一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8.3%。

  放眼全国,从一个个细节中可以感受经济的活力与温度:在吉林、新疆等地,高涨的冰雪消费吸引世界目光;在浙江义乌国际商贸城,中外采购商络绎不绝;在陕西榆林,府谷府州机场建设如火如荼;在重庆,满载汽车零部件和日用品等货物的第10万列中欧班列上个月发车,于12月3日抵达德国杜伊斯堡……

  “风景”里,有消费回暖,有产业向新,有绿色低碳,有开放合作。

  横看成岭侧成峰。读懂大国经济,既要看形,更要看势,用不同镜头、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更加立体、全面、客观的认识——

  拉长时间轴看,2023年中国经济总量超126万亿元,约为2014年的2倍,2004年的近8倍。

  用“显微镜”看,聚焦增量,对于中国这样规模的经济体来说,5%左右的经济增量,相当于一年增长一个中等经济体。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多年保持在30%左右。

  用“广角镜”看,放眼全球,在世界经济增速连续放缓的背景下,三季度,美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按年率计算增长2.8%,欧元区和欧盟均同比增长0.9%,中国经济增速为4.6%,同主要经济体相比仍位居前列。

  用“望远镜”看,着眼潜力,10月份,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4%,明显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前三季度,以“新三样”为代表的绿色产业继续保持两位数高增长……一系列向好态势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根基。

  无论从总量、增量还是质量看,中国经济都是世界经济中令人瞩目的存在。

  11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书面演讲中指出:“中国出台了一系列重磅改革举措,将有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有充足信心实现今年经济增长目标,继续发挥世界经济增长最大引擎作用。”

  有外媒评价称,随着中国一揽子增量政策落地显效,消费信心和企业投资意愿将逐步提升,且更多国家也将感受到这些政策带来的外溢效应。

  前路并非坦途。但回顾中国经济发展历程,无论是国际金融危机,贸易保护主义,还是全球疫情冲击,中国经济都在一次次风雨洗礼中砥砺前行,以实际行动让“中国经济崩溃论”一再崩溃。

  踏遍青山,历经崎岖,才能领略“中国风景”之珍贵。

  (二)

  “中国风景”背后的密码是什么?

  中国经济的硬实力和韧实力——这是中国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底气,也是为全球经济持续注入确定性的基础。

  中国独有的制度优势,成为攻坚克难稳中求进的根本保障。

  今年以来,面对经济运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沉着应对,科学决策、果断出手,及时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打出一套“组合拳”。

  外媒称,这是近年来中国力度最大的经济调控措施,不仅应对眼前挑战,更是通过结构性调整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英国剑桥大学高级研究员马丁·雅克评价:“这一制度所具有的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和对全国资源的调动能力,是其他制度无法比拟的。”

  中国突出的供给优势,成为打造全球产业链上不可替代位置的坚实支撑。

  不久前举行的第二届链博会上,美国苹果公司展览牌引人注目:苹果的200家主要供应商中有超过80%在中国生产。首次现身链博会的苹果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表示:“没有中国的这些合作伙伴,我们就无法取得今天的成就。”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的研究报告认为,在全球价值链各行业上下游十大关键节点中,中国主导的关键节点数量约占一半。

  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角色为何如此重要?

  这里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首位;这里拥有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拥有世界级港口群;这里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5G独立组网网络、全球最大的光纤网络……

  澳大利亚东亚论坛网站称,中国对全球价值链的价值不可估量。

  中国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成为抵御外部风险冲击的厚重基石。

  1天,24小时,平均超过2.7万家企业诞生,超过8万辆汽车下线,超过350亿元商品在网上售出,超过3亿个包裹快递寄送……中国市场的魅力有目共睹。

  第七届进博会上,超180家企业和机构成为“全勤生”,更高的成交额、更多的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参展,折射出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吸引力。

  从2012年的年产1.3万辆,到2018年年产达百万辆级,再到2024年11月14日年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中国新能源汽车“跑”出的这条“加速度”弧线,正是中国大市场“量”和“质”的优势相辅相成的生动写照。

  中国拥有14亿多人口,超4亿中等收入群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表示,随着中国经济增长到如此大的规模,内需将是中国更可靠的增长来源。

  中国创新驱动的活力与势头,为拓展发展新空间、开创合作新机遇增添更多可能。

  不久前,礼来、辉瑞、拜耳等8家知名国际医药企业在北京新设研发或创新机构,其中,大多为跨国药企业务版图中的“北京首个”“中国首个”。

  《经济学人》网站刊文称,中国作为世界研发实验室的作用日益增强,很多跨国企业在中国的研发中心已成为创新的摇篮。

  这是中国特有的人才红利: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具有全球门类最齐全的人才资源,中国在全球的创新力排名10年上升了18位,是创新力上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

  “从市场规模、消费能力和创新能力来看,几乎没有其他地区能够代替中国市场。”麦肯锡中国区主席倪以理认为,对企业而言,中国市场是消费市场,也是创新基地。

  尽管一些外媒不时炒作所谓“在华外资撤离”“中国产业链外迁”等言论,但不少企业兜兜转转,最终还是选择中国。

  中国何以能产生“搬不走的产业”?

  企业投资乃长远决策,搬走一家企业简单,搬走一条产业链、乃至一个生态系统却非易事,很多东西无法复制。

  “中国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习近平主席深刻阐释中国经济大船乘风破浪持续前行的底气。

  中国贸促会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近五成受访外资企业认为中国市场吸引力上升;近两成受访外资企业计划在华增资,环比上升2.07个百分点。

  躬身入局者最能“耳聪目明”洞察市场,跨国企业真金白银的投入、充满信心的表态,就是最好的证明。

  (三)

  12月1日起,中国给予所有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100%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

  外媒称,当其他国家提高贸易壁垒时,致力于开放的中国正在免除对数十个最不发达国家的关税,显示了其致力于国际合作的决心。

  世界眼中的中国故事里,“发展”是永恒主题,“机遇”是关键词汇,“共赢”是不变态度。

  今日之中国,秉持开放共赢理念,正在以自身发展为世界贡献更多中国力量。

  放眼海外,中国的5G技术为多国通信与移动互联网提供支撑;中国企业“走出去”投资设厂,为当地创造更多就业和税收;中国建立起高效的太阳能装备、电动汽车等生产制造体系,有效降低世界绿色低碳转型的成本……

  德国权威汽车经济专家费迪南德·杜登赫费尔说:“以前德国工程师教中国人如何造车,如今在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领域,中国车企给德国车企带来很多启发。”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报告认为,到2040年,通过中国和世界其他经济体的彼此融合,将有望创造22万亿至37万亿美元的经济价值,相当于全球经济总量的15%到26%。

  今日之中国,正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敞开怀抱与全球共享中国机遇。

  “中国将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扩大对最不发达国家单边开放”“积极扩大自主开放,将推动电信、互联网、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有序扩大开放”“中方欢迎各方继续搭乘中国发展快车,同中国经济共同发展”……近期的一系列国际外交场合中,习近平主席多次宣示中国开放立场。

  今年以来,中国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对跨境服务贸易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允许在9地试点设立外商独资医院……加速迈向制度型开放的步履铿锵。

  几个月前召开的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就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作出系统布局。新加坡《联合早报》称,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不仅为中国经济社会自身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也将为世界发展带来更多新的机遇。

  今日之中国,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不断推动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为世界提供更好国际合作平台。

  在大洋彼岸的秘鲁,中秘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重大项目——钱凯港正式投入运营,自此,中秘间单程海运时间缩短至23天。“拉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渴望贸易和发展,而中国愿同我们合作。”秘鲁前驻华大使胡安·卡洛斯·卡普纳伊表示。

  同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全面生效;主动对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中国深知,世界好,中国才会好;中国好,世界会更好。

  美国《巴伦周刊》网站日前发表文章称,“中国衰落不可避免”一直是西方盛行的中国叙事,但那些不看好中国的人很快就会发现自己站错了队。

  去中国!而非“去中国化”——读懂中国经济“风景”,聪明的投资者会作出明智选择。

  不惧风雨,迎难而上。在世界经济的坐标系里,一个迈向高质量发展、愿与世界分享机遇的中国,一定能开辟更加美好的前景。

  新华社北京12月10日电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世界经济里的“中国风景”怎么看
个人养老金全面实施有何新变化?能否提前取?
三部门印发《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电池健康评估工作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