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从工作算起,我在云冈待了有30多个年头了。但其实我从小就在云冈职工家属院里长大,小的时候在石窟里不知玩了多少次的捉迷藏。玩累了出一身汗,就去东面石窟的寒泉那边喝一口泉水,洗洗头、冲冲脚,凉飕飕的,非常舒服。所以云冈对我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地方了。
那今天说到云冈,这座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东西长约1公里,254个编号洞窟,59000余尊造像,要从何说起呢?
一、露天大佛原本就露天吗?
就从这座最有名的露天大佛说起吧。
一方面对我个人来讲,它离我最近,当年我们家就在大佛的正前方100米处。另一方面,大家来云冈石窟,一定会像我们家一样,在这尊大佛前拍个合影吧。这里有两张我们家的全家福,间隔了30年的时光。在这30年里,我们家从两代人发展为三代人,人数也从6口人增加到了14口人。30年了,那尊大佛依然神采奕奕。
第20窟大佛,属于云冈最早开凿的5个窟之一。第16窟到第20窟是由昙曜高僧主持开凿的“昙曜五窟”,里面每一窟都有一尊大佛。其实第20窟大佛并不是其中最高大的,那为什么它会成为云冈的标志?就是因为它的观赏视角最好。而其他四尊佛像都藏身石窟里,无论谁来,都拍不到好看的合影照片。
那么,5个窟里为什么只有第20窟大佛是露天的?其实最早以前石窟刚开凿的时候,它本应该和其他4尊佛像一样都处在石窟内。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使得石窟的顶部和前壁都倒塌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有证据。
民国时期游客和大佛的合影。是不是和我们今天的合影很不一样?大家可能会说,这些人怎么这么不文明,都爬到大佛的手臂上了?还有一张照片显示,大佛的手臂离地面这么高,他们是怎么爬上去的呢?
其实非常简单,他们就是走上去的。大家看到这两张图片就明白了,在很长很长的时间里,大佛的下半身一直都埋在土里,来到这里的人很容易走到大佛的手臂上。那考古学家很容易就想到,大佛前边坍塌的东西,一定埋在这土层里。
非常遗憾的是,首先对这里开展考古发掘的是日本人,在侵华战争时期,他们在军队掩护下挖开了大佛前面的土层。大佛盘腿而坐的整个下半身都已经被挖出来了。在前面的土层里,他们还发现了大大小小的石块,而这些石块恰恰就来自原来第20窟倒塌下来的前壁。
同时又非常幸运的是,这些日本人挖得不够深,不够广。接下来的故事就到了1992年,我们的考古队对云冈石窟前的地面进行了全面清理发掘。1992年这次发掘的范围比日本人那次要大很多,挖出的坑也非常深。我们甚至挖到了1500年前北魏人垒砌的河坝。
那这次挖到了什么宝贝呢?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堆在一起的石块,是当年日本人没有挖到的。它们当然不是一般的碎石头,上面刻有流畅的纹饰,有的还涂有颜色。那么,这些石块到底是什么呢?
当我们再次回顾“昙曜五窟”的时候,会发现一个规律:每一尊大佛的两侧都有两身立佛,也叫胁侍佛。但到第20窟这里,只剩下东边这身胁侍佛,西侧立佛的主体消失了,壁面上只留下一小部分。而挖出来的这130块石块就给人一个感觉,难道这就是失踪上千年的西立佛?
但接下来20年过去了,这些石块只是静静地躺在库房里。因为大家都不知道怎么把这些石块恢复成一尊佛像。
二、世界上最累人的拼图游戏
直到2014年初,我们云冈研究院的老院长张焯找到了我,对我说:“你来把这些石块拼一拼吧。”我就答应了。因为我从小就看着第20窟,就感觉西边缺失了一块,那现在要是能在这堆石头里把它找出来,这辈子就无愧于是云冈长大的孩子了。
在这之前,我负责的工作主要是对石窟进行线图的描绘。按照工作经验,我想着先把石块上的线条都画成线图或者制作成拓片,在纸上先拼起来,然后再找石块来拼,不就行了吗?
于是,我们对每一个石块进行记录、测量、拍照、绘制,将断裂的地方粘接起来。一切都按照考古报告的程序来,信心满满。
但真正动手后,我终于明白了这个活为什么一直没人干,因为困难重重。无论是线图、拓片或是照片都是平面的,而石块是立体的。你看着图案在纸上能对上,但实际上根本拼不起来。另外我们也尝试了用三维扫描记录了石块完整形象,但电脑上没有办法实现自动拼接。所以到最后,还是只能人工来做。
但是,石块又大又重,每块都有几十上百斤,有的一块就需要好几个壮汉才能抬动;而且放石块的库房只有50平方米,挪不开地方,我们不能每一块都试。所以更多的时间里,我就是对着电脑看照片、找原石、反复观察、寻找规律。一开始我们的进度非常慢,感觉无从下手。这可能是世界上最累人的拼图游戏了,有时候坐得时间长了,脑子里甚至会出现古人搬运石块的幻影。
那么最后我们的突破点来自哪里呢?来自一块石头,是一根手指,准确地说是佛像的食指。那这根手指是一个怎样的姿态,应该在佛像的什么位置呢?
我对比了云冈所有的佛像手印,发现这根手指的姿态最像第18窟的大佛,是用左手握着衣角搭在胸前的姿态。
于是我们就以此为突破口,找到所有手部石块,先把手拼出来了。接下来,我们就以手为中心往外拼接。根据衣纹的走向、深浅,岩石的颜色,确定石块原来的部位。我们每搬动一次都要小心谨慎,不能让石块有磕碰。也不能频繁地搬动,否则就会浪费体力,一天搬几次就没力气了。有时两块可以接上的石头就在眼前,却好几天对不上。一旦对上,大家都会很开心。
经过一年半的工作,我们终于把这身立佛所有的石块拼了起来。碎块拼接到最后成形的时候,真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院领导来到库房,看到原来堆积如山的石块神奇般地显露出立佛的身躯,非常兴奋。后来在考古报告的序言中说:“这激励了大家必胜的信心。”
躺在地上的西立佛还是看不到全貌,于是我们也做了三维效果图,可以看到,我们把能连接在一起的石块都连成了一片,当然也有许多缺失的。非常可惜,佛头还是杳无音讯。这些缺失部位将来会用3D打印补全。
我根据石块绘制的西立佛复原图,怎么头大身小,头重脚轻啊?没错,云冈石窟早期的大佛都是头部比例大。只不过大家是站在大佛的脚底往上看,就会抵消近大远小的透视,反而看起来很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