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凤翔
今年重阳节的第二天上午,秋光作陪,久居外地的我再一次跨进了千年古刹崇福寺的山门。为了真正地一睹古迹风采,更为了还一笔沉重的文债。崇福寺,坐落在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老城东街,东临明代古城墙,西挨民宅。历史的长廊积攒着它的风雨传奇,也记录着普通民众与它的故事。我虽出生在偏远的乡村,但从小就听说县城东街有个大寺庙。因我们村也有庙,基本意识也仅仅是城里的庙要比村里的大。及至后来到城里上高中,常常路经这里,所看到的也仅仅是那一合紧闭着的木质大门。当然,城里人也在茶余饭后说起大寺庙,而从来没听到哪个人称其为崇福寺。那时的人们文物意识并不强,没见过有人探讨这座古寺的历史文化价值。入耳的也尽是些奇怪的传言。比如说,那屋脊上的人人(指塑像)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就下到院里活动;再比如说,最吓人的是正殿里的哼哈二将,都是龇牙咧嘴的黑脸大汉,连看都不敢看;再再比如说,夜间这里常常要发出声响,有时还夹有“哇哇”哭声。这些说法直叫我听得毛骨悚然。本来知道这些说法不怎么靠谱,但总归蒙上了一层说不明道不白的阴影。上世纪八十年代庙门口立了碑挂了牌,才知道其雅名叫崇福寺。而且,从我见到外围的崇福寺直到离开家乡,就没看见那蒙尘的木大门什么时候打开过。说来也惭愧,我能够近距离目睹朔州奇观已是1993年。那年不知几月几日,随着中央电视台《神州风采》栏目摄制组到实地取景时,我才看到那些恢宏的古建筑。这算作我第一次访问这座古刹,但仅仅是一种粗览,因跟随摄制组活动不能随意安排时间。人家走,我也走。了解不深入,当然很难激起写作情绪。第二次造访崇福寺是在2002年的6月初,一位省领导来朔调研,随行的有一些省里的大笔杆子。由于对省城文化人物的崇敬,我只顾了与他们请教性的谈话,却影响了对寺内景物的细致观察。只记得在休息室吃了无籽西瓜后,就随大流到别处参观了。后来也曾有过写写崇福寺的想法,终因行政事务太忙,未能给家乡一景以应有的笔墨。现在如实理性地来看,一切的一切理由都是借口。我一直没有拿出足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崇福寺,尤其没有以文人的责任感去了解去传播,更没有当成事业去对待。即便是《黑神话:悟空》的游戏带火了崇福寺的旅游,我还像一个傻大妞干张着嘴巴寻思着“为什么?”就在这个游戏的火头刚刚落下去的前不久,我决计要以一个“文人”的真诚来还清这笔文债,一个压在心头沉重地长满老年斑的自责。有朔城区委宣传部的安排,我第三次的造访心也顺,访也顺。免门票的规定更使初来乍到的游人们感到开心,让这座坐北朝南的千年古寺首示热情。进得山门,西侧小亭里仍有朔州文旅集团的小青年们为游客提供服务。在他们的介绍下,我才知道这次游戏中崇福寺被“设计”了一个妖王黄眉让悟空来打。朔城区宣传文管系统的同志介绍说,就是这么个游戏,使今年国庆小长假期间全国各地来崇福寺旅游参观的人数猛增到6万多人,是以往同期的10倍多。随着讲解员绘声绘色的话语,我第一次了解到这里每一个建筑的来龙去脉和历史的文化的地位以及文物价值,每一尊塑像和每一幅壁画的故事与涵义。从南往北数,全寺有5座坐北朝南的殿宇,分别是:金刚殿、千佛阁、大雄宝殿、弥陀殿、观音殿,统称五进院。殿轴左右,有晨钟暮鼓的钟鼓楼、文殊堂地藏堂分列东西,相对而立。总体布局整齐对称,形成了南北有节奏、东西相呼应的态势。仿佛能在美丽的几何图案中找到跳动的音符,在音符的构想里观察到忽隐忽现的图案。不能不说,公元665年那位设计师是一位具有超前建筑意识的天才。就在刚刚站立在头一道院里的金刚殿前,就不能不为古朔州人的开明所折服。按常规,金刚的职责是把门,塑像应该立于山门口。但崇福寺却为金刚们专门设殿,表达了古朔州人对保卫人员的无比尊重。在千佛阁,供奉着大肚弥勒佛塑像,过去叫藏金阁。也许是因为元代朝中所赐《大藏尊经》而得名,清代改成千佛阁。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大肚弥勒佛的背后小柱阁上,绘有上凤下龙的图案,显然是受唐代武则天时期的影响,女皇至尊。 紧挨其后的大雄宝殿,是供奉释迦牟尼佛塑像的地方。在这里, 我看到了以往不经意的壁画,却听到了极其感佩的解说。在本殿东西两壁,分别彩绘着10行佛像,每行50尊,每壁就是500尊。两壁加起来,共1000尊。乍一看,千佛一面,可细一瞅,每尊佛的衣饰、容态等,各不相同,是实实在在的千佛千面。单就绘画艺术来讲,先贤的艺术理念绝非一般。他们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达到统一,是对整个人类绘画艺术的杰出贡献。 再往北的弥陀殿是崇福寺的主殿,也是全国现有金代三大建筑之一。殿顶的琉璃脊饰、殿檐下悬的竖匾、隔扇门窗,殿内的塑像、壁画被称为“金代五绝”。我最关心的还是小时候听说过的殿顶上的两个“人人”和殿内的哼哈二将。那两个“人人”实际是两尊武士琉璃塑像。他们弓膝蹬腿,呈武打准备状,状高1.5米了吧,相对而蹴。要是“站”起来,则高1.8米了吧。这一对武士琉璃塑像当年由忻州代县烧制而成,历经800多年,风吹雨打日晒,也未能耗损,至今艳丽如新。我想,民间之所以传播晚间下来活动的说法,应该是保护寺院的一个计策。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寺內无人看守,用怪异之说吓唬那些行破坏的不轨之徒。至于有响声,毫不奇怪。寺內殿宇均属木制榫卯结构,由于热胀冷缩,肯定有响动。而“哇哇”哭叫也是用以唬人的。 进得殿内,最引人注目的确实是哼哈二将的塑像。他们身高6米,前倾12—15度,手执武器,分立主佛坐像的前两侧显随时要出战的态势。粗略地看,他们都是黑脸;细观,却是紫红色。立于西侧闭嘴者为哼将,立于东侧张嘴者为哈将。哼将目微斜视,警惕性非常高,随时准备出手的样子,但他表现沉稳,对周边的一切安全情况心中有数。他脸圆扁,眉宇间稍显放松的背后却深藏着过度的紧张。比较起来,哈将就显得豪气外露,遇事脾气暴躁,沉不住气,两句话不通就出手。他脸色较哼将稍深,扁鼻梁,咧嘴怒目,藐视一切。好像他的口头语就是:“哈!你敢?”“你别胡来!不信你试试看!”他时刻都在挑战。挑战是这类角色永恒的主题。与他们近距离接触,非但没有惧感,反倒觉得特别亲切。有这样的护卫,才有安全。惧威恐猛是贼寇的阴暗心理。对于良人,拥抱了威猛就是拥抱了安全。 应该特别提出的是,哼哈二将的泥塑将其腰间下垂佩带和手中拄物作为身体前倾支柱,与地面形成三角结构,巧妙地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这种“将计就计”的做法,堪称制作经典。 往北最后一个殿称观音殿,也是金代的原始建筑。不过,除殿身框架外,殿内的塑像等所有设置都是新修建的。这里的最大亮点就是“减柱营造法”。顾名思义,减柱就是减少了柱子。“进入这里觉得很宽敞吧?”讲解了一上午、有点口干舌燥的讲解员问。我这才感觉到了这里与其他殿宇的不一样。塑像前应该至少立有的4根柱子连1根也没有,确实扩大了不少活动空间。我们知道,建房梁柱为框架骨干,一样都不能少,这里居然减去这么多!往顶上一看,才体会到古建筑师的匠心所在。梁架结构运用了人字形叉手原理,形成了大三角套小三角的多三角形态,先“稳住”上方,再将重力分解到大梁两端,然后再传递到前后槽的金柱上。有专业著作评价:“结构精巧合理,力学传递流畅”。知情人说,就连清华大学建筑专业的学生也来这里考察,学习古建精华。 古代建筑让我深感震撼,古人的智慧让我心生敬意。我们这个小地方原来蕴藏着如此高妙的人文历史,崇福寺的每一处景观背后都有耐人寻味的故事。除了看到的,我还要更深入地了解我无法看到的。像一个写作业遇到难题突然逮住了老师的低年级小学生,我干脆打破砂锅问到底,在行家面前,一定要问出个崇福寺的前世今生所以然来。 一位讲解员出身的文管所负责人介绍说,随着历史的风云变幻,崇福寺的命运也经过了跌宕起伏。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开始建造崇福寺,规模为三进院,建有金刚殿、千佛殿、大雄宝殿。到辽代,就把寺院改成了林牙太师的官署。这林牙是当时的“官二代”,占据此地办公长达29年。据传,期间院内灵光乍现,不得平静。怪异现象让官员们提心吊胆,搬迁了官署,让崇福寺恢复了佛寺功能。 到金代皇统三年(1143年)完颜亶为亡子超度,令顺义军节度使安远大将军翟昭度扩建崇福寺,新建弥陀殿、观音殿。这样,寺院就由三进院变成了五进院。完颜亶虽是佛教徒,但滥杀无辜。及至后来精神错乱,日渐暴虐。后来堂弟完颜亮将其杀害,篡夺了王位。此时,崇福寺的扩建工程还没有完成。呜呼!在权利面前,宗亲血脉不值一提。金天德二年(1150年)完颜亮赐匾“崇福禅寺”。 元末明初,寺院再次被占,在刀光剑影中成为军用粮仓。直到明洪武十年(1377年),才恢复并新建了一批殿堂如文殊堂、地藏堂。再到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主修完工,并将屯粮清空。同时又做局部修缮,被损建筑得以复原。清代和民国时期,都对古老的崇福寺做过不同程度的修葺。过去,佛塑腹部都藏有佛家珍宝,不知何时被何人掏空盗走。 千年寺院,与民族共荣辱。真正得到全面保护并不断提升崇福寺历史文化价值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后。1988年,崇福寺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特别是近年来,古寺迎来了展现风姿的黄金时期。朔城区要借这次《黑神话:悟空》的游戏,以三福理念推进崇福寺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与延伸。通过崇福、祈福、送福的活动打造新时代的福文化。 身临古寺,尽览历史文化瑰宝。我为家乡的历史巨作惊叹,我为家乡的现实放歌,我为家乡的未来祈福。
(作者为山西省报业协会原副主席、《黑神话:悟空|遇见山西》作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