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让云冈石窟绽放时代光彩

12月24日,游客在云冈石窟游览。入冬后,尽管天寒地冻冷意袭身,但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每天都有众多的外地游客前来参观游览,欣赏这一艺术瑰宝,亲身感受石窟艺术魅力以及大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本报记者 张燕伟摄

  □ 本报记者 任翔宇

  隆冬时节,金色的冬日暖阳在古老石窟上光影变幻,云冈石窟静谧恬美。12月中旬,被称为云冈石窟“第一伟窟”和“音乐窟”的第6窟、第12窟,经过精心维护和封闭修缮后重新开放。重修后的石窟,每一处细腻的雕刻,每一抹绚丽的色彩,都光彩夺目。近年来,云冈石窟持续加强文物本体保护,让历经千年沧桑的石窟,在精心的呵护下焕发别样的生机与活力。

  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山西考察调研,首站大同来到云冈石窟,就文物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为进一步做好云冈石窟保护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近年来,我市认真践行总书记嘱托,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推动云冈石窟保护和云冈学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并不断完善文物保护机制,全面推进文化遗产活化利用,让古老的云冈石窟焕发新生,绽放时代光彩。

  原则:

  坚持保护第一 赓续文化基因

  “保护好云冈石窟,不仅能为世界提供历史与现实的鲜明对照,同时也是凸显中华文明繁荣兴盛、伟大时代的历史见证。”采访中,云冈研究院党委书记、市文物局局长刘建勇说。

  坚持保护第一,市委、市政府科学部署全力推动。多年来,保护云冈石窟,我市从外围的环境保护入手,将云冈石窟大景区的保护范围扩大到全市整体的环境保护范畴,不遗余力治山、治水、治气,实现了上到空气质量持续优良、下到地质灾害预防全覆盖,一个山清水秀、空气良好的云冈新景象让世人称道。

  当游客来到修缮后重新开放的第12窟,外围恢宏大气的窟檐、石窟内精美绝伦的雕刻,让人丝毫感觉不到这是经过多次修缮才刚刚对外开放的一处窟洞。牢记领袖嘱托,科学实施保护工作,目前云冈石窟洞窟水患与危岩体问题已得到有效治理,保护工作已转向预防性保护、精细化维护和数字化保护。云冈石窟洞窟病害调查、洞窟微环境监测和日常保养,洞窟危岩体抢险加固、彩塑壁画保护、危岩体加固及防排水等保护项目渐次实施,先后建成物理力学、物相分析、化学分析等文物保护实验室,开展石窟修复材料和修复技术研究与应用,联合知名高校启动云冈石窟石质文物内部凝结水监测与治理关键技术研究,并被列为省级科技重大专项计划“揭榜挂帅”项目等,一项项举措夯实文物保护根基。

  数字化保护让云冈石窟“青春永驻”。近年来,云冈石窟不断加大力度,实施多个洞窟的数字化采集项目,其中第13窟数字化重建与三维信息系统构建项目,突破了国内大型单体高浮雕石窟寺的整体洞窟高精度三维建模技术难题。已建成的“数字云冈”先进计算中心,是国内文博系统首家基于文物数字资源的先进运算与数据存储中心。今年10月云冈研究院申报的“数据资源汇聚融合赋能文物保护利用——以云冈石窟为例”荣获“数据要素X”全国总决赛文化旅游赛道一等奖,“云冈石窟数字保护传承”案例成功入选2024 CCF全国优秀案例。

  我市还建成了云冈石窟文物安全监管平台,实施了云冈石窟核心景区安全防范改造工程、云冈石窟大周界安全技防升级改造工程,进一步夯实云冈石窟安全防护体系;着力从法治层面保护云冈石窟,成立了云冈石窟景区派出所、云冈文物保护公益诉讼室、云冈文物保护法庭,全方位筑牢文物保护的法治防线。

  基柱:

  坚定文化自信 夯实学术研究

  “我们坚持深化学术研究,支撑文化自信,深挖一座座洞窟背后蕴藏的文化内涵,努力讲好云冈故事,打造云冈学研究高地。”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说。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聚焦石窟文物保护与文化传承,鼓励支持与国内石窟寺学术科研队伍共同打造基础研究资源平台,云冈学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山西省文化遗产保护院士科技创新中心、石质文物保护与研究山西省文物局科研基地、石窟寺保护与传承山西省重点实验室等先后落户,并构建起云冈石窟文物保护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引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资源共享服务的创新体系。

  我市通过不断引入新学科、新技术,形成多学科交叉研究模式,从不同维度提升云冈学科研水平。原云冈石窟研究院正式升格为云冈研究院,大同大学云冈学学院与云冈文化生态研究院挂牌成立,山西大学云冈学研究院暨北京大学·山西大学云冈学研究中心成立,这些院校学科为云冈学建设注入了强劲的动力。集合资源全力推动,整合多学科研究力量,先后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西大学等高校进行合作,建成云冈学智库平台;与山西大学联合建设了“云出云冈——云冈学文献知识库”;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敦煌研究院等联合开展壁画与土遗址等文物修复;与浙江大学、北京建筑大学、武汉大学等联合开展数字化保护合作,计划2030年前完成“数字云冈文物档案库”建设。通过联合北京、上海等地著名高校和山西大学、山西大同大学以及山西省文物局所属科研团队,积极开展云冈石窟和北魏平城考古等基础研究项目,近年来陆续出版近10部学术专著,其中《云冈石窟全集》(全二十卷)荣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和第七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云冈石窟山顶佛教寺院遗址发掘报告》被评为“2021年度全国文化遗产优秀图书”。

  我市在云冈石窟考古、保护、研究等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交流,与德国海德堡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等领域广泛开展了合作交流;出访日本、法国、柬埔寨等,就学术交流、展览展示、文物保护技术、数字化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持续扩大云冈学国际影响力;接待中美青年交流团、日本山西商会、国际媒体和智库人士联合考察团,举办“云冈纹饰研究”“北魏平城与民族融合”“民族融合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石窟寺考古”等系列专题学术研讨会,让云冈学建设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全面推动云冈学研究向纵深发展。

  脉络:

  活化保护成果  促进文旅发展

  “从历史中走来,在保护中传承。云冈在不断加大文物保护力度的同时,稳步推进文物活化利用,真正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在活化利用中不断延续。把领袖嘱托落到实处,云冈人从未曾停下脚步。”云冈研究院党委委员、文旅融合发展中心主任崔晓霞说。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强文物活化利用,促进云冈文旅融合发展,持续推出精品展览,举办的《圣地重新——云冈百年复兴展》和《中国与世界特展》分别被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评为2021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重点推介项目;2023年联合苏州湾博物馆、北京大学等举办的《“莲曜云中”:云冈舞公众教育与实践探索》,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未来之星奖”;“融·云冈经典艺术展”等一系列云冈精品展览的举办让云冈文化走进大众。《万象中国之云冈新景观》《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等央媒专题纪录片先后拍摄播出,“梦回云冈”时装秀、“又见云冈”大型实景表演通过时尚艺术形式展示云冈风采,《云冈石窟官方宣传片》成为2024年中华文物新媒体传播精品推介入围项目,“芥子纳须弥——云冈石窟艺术特展”本月在台湾佛光山佛陀纪念馆开展……这些活动精彩纷呈、传播广泛,极大地提高了云冈文化的知名度、关注度。

  饱蘸历史之墨,书写新的历史。云冈石窟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和旅游目的地,吸引大量游客参观,云冈石窟本身的文化魅力以及今年《黑神话·悟空》国产游戏的带动,让云冈游持续火爆,今年截至11月云冈石窟景区游客人数超40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已成为山西乃至全国的重要文化地标和旅游目的地,并多次登上全国5A景区百强榜前十。

  让文物活化,讲好云冈故事,做好对外传播,市委、市政府通过不断推进云冈石窟景区设施提质,提高服务接待能力,促进文旅融合发展。云冈石窟景区今年启动了智慧景区综合管理平台,对景区实施实时数据采集、监测管理、预测预警、应急指挥等综合管理,并上线智慧停车、智慧票务、智慧讲解等服务,方便游客游览。

  面向未来,我市将持续巩固现有成果,继续推进挖掘云冈石窟蕴含的历史内涵和艺术价值,发展文创研发营销、数字云冈演艺体验、旅游研学交融互动,稳步走好活化发展之路,努力把云冈石窟打造成为国际知名的一流文化旅游景区。通过优化政策保障、强化科技创新、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和促进社会广泛参与,保护和传承宝贵的文物资源,促进全市文旅行业发展,让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在新时代焕发更多生机活力。

 
     标题导航
~~~—习近平主席重要讲话为画出海内外支持“一国两制”事业最大同心圆凝聚更多力量
~~~
~~~
~~~
~~~—追记“全国模范法官”韩旭辉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综合
   第06版:特稿
   第07版:地产
   第08版:公益
“一国两制”蕴含的价值理念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
让云冈石窟绽放时代光彩
高新技术企业年末生产忙
“把自己锻造成太阳,让黑暗无处遁形”
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举行第二十七次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