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130块石头拼出云冈消失上千年的西立佛

员小中
鎏金的千佛头像

  三、前壁坍塌之谜

  这一期,我们再来谈谈西立佛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西立佛原本所在的位置,躯干对应的正好是一层比较容易风化的泥质岩层,非常破碎,所以最早的西立佛可能在完工后不久身上就开始有破损了。于是,工匠们又重新用好的石块雕出西立佛,然后挂到后面的岩石上。我们现在就能看到石块上有互相牵拉的痕迹。但后来,这一堆石块又因为结构失稳还是坍塌了。然后古人就把这些坍塌石块收集起来放在石窟前,等待有缘人,这一等就是上千年。

  关于这次坍塌的证据,除了西立佛外,我们还找到了更多。比如这些碎石块,我们重新把它拼成了三个部分。我根据石块上的造型做了局部的复原图,它是一座佛塔的某一层。中间是二佛并坐,两侧是供养天人,最外面各有两龛坐佛,上面还有屋顶。根据大小比例就可以推测出原来佛塔的高度。

  我们又根据20窟前壁的复原图,推测佛塔就位于前壁上,最终随着前壁的倒塌而崩毁。西立佛那层薄弱的泥质岩,也横贯着整个前壁,在营造前壁时要开凿门窗、开凿木建筑的梁孔,都对稳定性有影响。再加上地震,前壁最终坍塌了。随之坍塌的还有前方的木结构建筑物,它们还起火了。我们挖出来的石头就藏身在被火烧过的土层里。

  四、失而复得的意外惊喜

  在20窟前的考古发掘,使我们知道这里一定藏着东西,而有的时候,则是意外的惊喜。

  2013年,我们在云冈石窟的五华洞,也就是第9至13窟开展窟檐复建工程时,在12窟“音乐窟”的正前方,发现了日本人当年考古发掘的探沟,里边填埋了500多块造像残石。

  更重要的是,这些石块本来不在这里。当年他们还用墨书写着20洞,但不知怎么它们就被埋到这里。但至少可以证明,这些80多年前出土的文物日本人没有能够全部带走。

  当我触摸到这些曾经被挖出来的石雕,有失而复得的欣喜,也有久别重逢的感慨。这几十年来,它们也是“苍老”许多。

  比如,日本人考古报告里的供养菩萨,线图里边绘制了它们当年出土的位置和朝向,地点是在20窟前,报告里也说明它是第20窟西壁的造像。

  而这次我们重新挖到它的时候,它已经断裂成两截,重新粘到一起之后仔细辨认,确认无疑它就是当年那尊供养菩萨,只不过头部已经消失了。

  更有意思的是,1992年,在20窟前挖出来一块大石头,大石头的上半部有一个胡跪形象的下半身。因为缺少上半身,我们一直都不知道它是什么样的身份。于是我们试着把那身供养菩萨的上半身拿过来,往这块石头上一放,严丝合缝!原来它们是同一身造像。那么它们原本应该在哪里呢?

  现在第20窟西壁西立佛位置上方的一个造像区域有个二佛并坐龛。现在仅存一佛了,在边上有胡跪合掌的供养菩萨。我们推测,另一边应该也有供养菩萨,也就是我们拼出的这尊。这尊供养菩萨的身后就是第20窟的前壁,我们推测,在前壁倒塌时,这块石头随之坠落,断为两截,最终被我们今天看到。

  还有这块千佛残石,日本人的照片里有记录,我们这一次又发现了,可以非常确定这就是同一块。但日本人当年没有说的是,这块石头的背后还雕刻有衣纹。那么这块石头来自哪里呢?

  我找遍了云冈石窟所有的资料,在100多年前的老照片里,发现了第16-1窟中间的这身佛像。它身上的衣纹和这块石头上的衣纹非常接近,而且这身佛像的背后就是16窟的千佛,厚度最薄处只有5厘米。所以我们肯定,就是这个位置上的残块。

  16-1窟虽然不大,但造像非常有特色。我们现在去了,可以看到壁面上有3个大窟窿。其中两个窟窿里边的造像已经成为了美国纽约大都会美术馆和法国巴黎色努斯基博物馆的藏品,它们都是在20世纪20年代被盗的。那么中间这身佛龛里边的坐佛哪里去了?我们以前一直不知道。那么根据这一块石头,我们可以确认,他们当时盗凿旁边两身佛像的时候,同时把这一身佛像也凿毁了。

  五、不老的大佛

  其实,这些年的云冈考古找到的石块一共有2000余件,能像上面说的那样找到原本位置的还不多。

  比如这些建筑屋檐、这些鎏金的千佛头像。还有堆积如山的千佛石块,其中里面最重的一块,上半截要5个人才能把它抬起来。所有这些,我们都会在将来用数字技术虚拟复原的方式来寻找它们的位置。

  除了整理这些石块,这几十年来我们的主要工作还是不断地研究、保护和修复。

  在这些工作过程中,也有不少有意思的新发现。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看看我们这些年的一些成果,特别是20卷本《云冈石窟全集》,可以说全方位超越了日本人当年的16卷32本的作品。我很荣幸,负责了其中4卷的内容。

  我们用了7年的时间做完这20卷。山顶考古用了14年的时间,做了3卷《云冈山顶考古报告》;窟前考古用了10年的时间,做了4卷《云冈窟前考古报告》;艺术分类也用了10年,做了13卷《云冈艺术分类全集》。上面这些工作也代表“云冈在中国,研究在日本”的学术历史终于得到了改写。

  其实这些年,有很多人都为云冈做了很多事。经过持续的保护,石窟不会掉石头了、里面再也不会渗水了,佛像也变得好看了。大佛前面我那个住了40年的家也拆了,这是我们一家两代人共同生活过的地方。我很想念我那个老家,拆除之前,我走遍了家里的角角落落,总有恋恋不舍的感觉。原来一出门就可以上班,现在每天都要坐上两个小时的车,遇到旅游旺季,还需要提前两小时出门,推迟两小时回家。

  父母去世后,他们的骨灰撒在了石窟所在的武州山顶,伴着武州山的花草和泥土,与他们朝夕相处50多年的石窟永远地融合在一起了。我非常想住得离他们更近一些,但是为了大局,必须走了。不止我们家,石窟前整个云冈村的上千人家都搬迁走了。云冈村南面的国道也改线到石窟山后去了。现在的云冈天更蓝、树更绿、水更清了。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能让石窟保存得更久更久。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大佛看着我长大,我看着大佛在变老。希望大家能多多关注云冈,多来看看至今已有1564岁高龄的云冈大佛。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走近平城
   第06版:特稿
   第07版:走进云冈
   第08版:广告
云冈石窟艺术特展首次亮相台湾
130块石头拼出云冈消失上千年的西立佛
云冈石窟景区关于全面实行 实名预约参观的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