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董芳
“民政工作从社会救助到养老服务,从儿童福利到殡葬服务,从婚姻登记到慈善事业,件件关乎民生,事事涉及群众切身利益。”近日,就如何贯彻落实市两会精神,推进全市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市民政局党组书记李志刚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全市民政系统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兜紧兜牢兜实民生底线为主责主业,全面推进民生实事落地见效,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进一步把困难群众、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在内的民政服务对象生活保障好、权益维护好,推动民政领域民生建设再上新台阶。
落笔新篇,重任在肩。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谋篇布局之年,做好全市民政工作意义重大。李志刚说,今年我市民政工作将持续发力,按照“民政工作进前列,民生建设争一流”总目标,深入实施“1655工程”,聚焦做好“六方面”工作,即巩固民政领域脱贫攻坚成果,提高保障标准足额发放补贴,主动发现及时启动临时救助,及时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做好“一老一小”权益保障,持续提升基层治理能力,进一步回应民生关切。要坚持深化改革,加快完善“五个体系”建设,即健全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基本养老服务、社会事务管理、社会关爱服务、民政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丰富民政政策供给。
此外,要坚持对标对表,深入实施“五项行动”计划。一是实施社会救助筑基行动。推进精准救助和分类帮扶,加强跨部门信息共享与资源统筹,全年覆盖城乡特困救助人员1.36万人,同步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分别惠及4.1万人和4.3万名残疾人。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二是实施养老品牌培育行动。启动机构等级评定、新增护理型床位,培育10个社区养老服务示范机构、10个养老服务示范社区、10个养老服务社会组织,推动居家养老品牌项目建设。同时,深化京津冀跨区域养老试点,拓展与国家部委离退休干部局合作,打造京津冀旅居康养品牌。三是实施特殊人群关爱行动。针对“一老一小”群体,通过养老护理员能力提升、养老机构服务优化等举措,强化入住机构老年人安全保障;持续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关爱行动,加强心理健康服务,通过定期探访和“福彩圆梦”“明天计划”等项目落实助医助学帮扶。四是实施美好生活幸福行动。以“甜蜜经济”和“银发经济”为抓手,拓展婚姻登记“一站式”服务,融合婚恋、文旅、婚庆等产业,推进婚姻改革试点;完善“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探索“物业+养老”模式,搭建康复、文娱等银发消费场景,补齐老旧小区养老设施短板。五是深入开展民政领域集中整治。重点整治殡葬行业腐败乱象,强化公益属性,健全法规制度与综合监管,同步推进社会救助、养老服务、慈善等领域全环节自查自纠,全面净化行业生态。
“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发展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推进城镇社区幸福养老工程和县域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为我们的工作注入了强劲动力,指明了发展方向。”李志刚认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持续加快,人民群众多样化养老需求日益增长,实现老有所养的任务更加紧迫,养老服务供给亟待发力。我市将加快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专业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建设,运营好20个社区幸福养老工程、35个区域养老中心、390个农村日间照料中心、283个老年助餐服务点,持续开展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提升、安全隐患排查等专项行动。同时,发挥老龄办统筹协调作用,加强老龄工作政策指导,组织实施新时代“银龄行动”,持续开展敬老服务活动,支持发展银发经济,持续增进老年人福祉。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李志刚表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赛,全市民政系统要坚持干字当头、真抓实干,用实干托举梦想,奋力书写好民生答卷、民心答卷、民政答卷,不断开创全市民政事业发展新局面,努力让群众笑容更多、心里更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