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姜子牙》这部动漫电影,心情的变化是“跌宕起伏”的。
一开篇,平面二维写意画风简单阐述了《姜子牙》故事的前因,即姜子牙率领众仙家伐纣,一战封神。
紧接着就是10年后北海雪国姜子牙的落寞,以及10年前静虚宫斩妖台姜子牙对九尾狐的“不杀”,两个段落开启了全片的3D立体魔幻画风。
那些宫殿、天梯气势恢宏;那些妖法、神力天马行空;还有可爱的一塌糊涂的神兽“四不相”,会跑的彩色小蘑菇,亡灵骨架组成的庞然怪物,带走怨魂、带来希望的蓝色玄鸟,恐怖鬼魅的九尾妖狐……
不禁让人感叹:中国动漫电影,现在已经发展到这种地步了吗?确实也太好看了吧!无论是大场面的营造,色彩的运用,还是动画人物的奇异想象力以及造型的细致程度,都完全可以比肩好莱坞迪士尼的那些动画大片。
可是越往下看,就越有一种情绪向下的感觉。
不是画面、视觉出了问题。在视听感受上,依然是震撼的,比如临近结尾处归墟的夕阳芦苇、水上半圆,是那么的浪漫凄美;而最后,姜子牙拼尽全力一夜白头,打破红色宿命锁、解救黑色怨灵,甚至不惜与师尊对抗,斩断天梯,又是如此的波澜壮阔。让观众情绪掉下来的,不是感官上的刺激减退了,而是内容上的单薄,无法与形式上的美感匹配,难以支撑和满足观众的期待。说的再大白话一些,就是“形式大于内容”!
近些年,国漫大电影,在经历了《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大鱼海棠》《哪吒之魔童降世》等热片的洗礼之后,在技术层面上确实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内容上,仅针对《姜子牙》而言,确实存在一些问题。相对于《封神榜》原有的故事,《姜子牙》可以说是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全新的创作。
脱离原著之后,好处是可以大刀阔斧地改编,但问题也来了,怎么改编,才能让观众接受?怎么改编,才能让故事看起来更有意思、更加丰满、更有超越原著故事的深层含义?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改编就非常成功,因为它抓住了原著故事和人物的内核!一直以来,哪吒的故事就是一个叛逆的故事,哪吒这个人物就是一个具有反叛精神的人物。所以当《哪吒之魔童降世》把哪吒设定为“魔童”,祭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口号时,其实是结合现代社会的风潮、迎合当下年轻人的喜好,对原著故事和人物进行的合理化、提升性的二度创作。所以它能爆火出圈,被全社会尤其是年轻人所追捧。
但反观“姜子牙”这个人物,他在原著里是个老头儿,给人的感觉有点唯唯诺诺,非常的低调,不显山不露水。他的故事也是各种听话、踏踏实实、按部就班的干活办事。这样一个“老实人”,经过改编之后,逐渐也变成了一个像哪吒、孙悟空一样的叛逆型、颠覆性、极具反抗精神的人物,是不是会让观众有些难以接受呢?由此看来,不是所有的叛逆、反抗、挑战都是“招人待见”的,必须是符合原著故事走向和人物性格,才能自圆其说。换句话说,作为改编者,你得说服我,让我相信,片中人物这么做,是合理的!但是恰恰在这一点上,《姜子牙》的创作并不成功。
师尊为什么要设计那个阴谋?为什么要选择人族和妖族进行同生共死的“宿命锁”?既然师尊上面还有师祖,为什么师祖一直都没有发觉而予以制止?姜子牙怎么就开始怀疑师尊?他一直以来都表现挺弱的,为什么在最后阶段一夜白头就爆发了,连静虚宫都能说毁就毁?
当姜子牙的原始性格与改编性格差距太大,当故事推进中存在太多莫名其妙的问题,那么最后改编者想要传达出来的理念也就变得站不住脚。虽然“不救一人,何以救苍生”听起来何其的慷慨激昂,虽然“愿世间再无流离失所,愿世间再无谎言愚弄”说起来何其的正义凛然,但说来说去,都一个感觉——假大空!让人很难产生共鸣,因此亦难服众。
时光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