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人,才有城。和城市里承载过的辉煌或者衰落历史相比,民居承载的往往只是普通大众的生存痕迹,但是因为审美、生产力水平、建造者或者居住者的人文背景等因素,民居还承载了乡愁和历史印记,漫步街头,静默的民居可以细品出尘封的历史。
大同日报社记者马立平、李利萍曾对大同城区、县区民居进行拍摄及深入研究,并合著出版了大型建筑文化书籍《图说大同民居》(上、下卷),全景展示了大同民居风貌。受气候、地形和历史条件的影响,大同市域内的民居呈现出多种类型,古城内的传统民居屋顶、正房多为前坡长、后坡短的尖山式或卷棚式屋顶,也有部分前后坡等长的; 东西厢房屋顶多为单坡顶;南房多为卷棚式屋顶。北部天镇新平堡一带的普通民居屋顶则以硬山卷棚最为多见,一般没有垂脊,举折较小,造型低矮平缓;官商宅院常做硬山起脊顶,其屋面正脊、垂脊齐备,并放置脊兽,造型精致美观。在毗邻山地的区域,民居则常依山就势作成窑洞式。从马立平拍摄的图片里会发现,从屋顶脊兽到地下窨子,从街门外石构件到家里的日常摆设,民居都能反映大同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历史文化内涵。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科负责人陈颖告诉记者,大同传统民居建筑结构布局严谨,多以四合院为主,层次分明,廊道相接,浑然一体,既相对独立又互为贯通,同时采用青砖墙面、灰瓦盖顶,精于雕刻装饰,既有北方民居院落的一般特征, 又有浓郁的晋北地方建筑文化与特色。大同明代的民居多毁于兵火之中,现在所能见到的传统民居建筑多为清顺治八年“大同还治”以后至民国初年所建。大同古城的传统民居朴素而不失精致,建筑整体色彩以灰色为主,院落内部以褐色、赭色、暗红、暗绿等色彩为主,建筑装饰重点集中在院落内的檐枋、屋脊、门窗等部位,其他建筑结构性构建和建筑内部较少雕梁画栋。这些建筑的装饰和艺术,不仅反映了建筑主人的文化品位和艺术追求,也反映了大同明清及民国时期普遍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倾向,对于研究民居艺术、民俗文化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记者 任翔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