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贺英
大同新闻网微信公众号10月3日推出《华严广场上的大喷泉,一刨它的前世,我吓一跳》,当天即获得1.6万阅读量、上百个“在看”和“点赞”。网友在后台留言:“原来这个大喷泉非同寻常啊!我得重新去看看。”“普及大同历史文化知识,这样的方式更接地气。”这是大同新闻网推出《发现大同·品鉴文物》栏目以来获得的当日最高点击量,对于一个以文物历史为专题、比较小众的栏目来说,如此佳绩,让策划团队欣喜不已。同时,也让大家开始反思,这条推文为何获得这个栏目前13期从未有的关注。
【小众内容如何进入大众视野】
鉴一件宝,见一座城!这是大同新闻网微信公众号推出《发现大同·品鉴文物》专题栏目的初衷,就是想用精美的图片、详尽的文字、有趣的讲述方式,把大同一件件国宝级文物完美呈现。换一种方式让大同人重新认识自己的城市,重新发现她底蕴深厚的历史和光辉耀眼的历程。通过13期的推送,也让策划团队的成员们获得了一些经验和灵感。文博专题与其他社会类、服务类新闻不一样,对于大多数网友来说,太专业的文物知识和研究比较深奥和枯燥。只有将文物与网友熟知的生活联系起来,才能获得大众的关注。大同市博物馆里的一件汉代连枝灯,如何以更新颖的方式向大众推荐呢?
“国庆中秋长假,华严广场又是人们休闲、聚会、打太极、玩轮滑、拍婚纱的地方。而广场上那座造型独特的大喷泉就是很好的拍照背景。但你知道吗,它还是大同一件宝物的移植。”这条推文如此切入,一下子就吸引了大家的眼球。策划团队就是抓住国庆长假期间华严广场将成为网红打卡地这个热点来展开讲述。
【文物如何在新媒体语境下更鲜活】
“从人类钻木取火、燃起第一把篝火起,就已点亮了人类的第一盏灯。从此,黑暗被照亮,夜晚变温暖。照明的工具——灯,也一代代传承、创新、替代,甚至超越它本身的作用,变成装饰品、艺术品,承载着历史赋予它的独特使命。”别出心裁的文案语言摆脱了考古研究式的说教,将这件汉代连枝灯轻松带入。而大量的美图也更直观地呈现它本真的艺术之美。文物在新媒体语境下以更鲜活的姿态展示,与当下话题、生活等紧密相连,让网友可以通过这件宝物,穿越千年时光,回到历史现场,解密一段段风云传奇。
正如一位远在异地的大同人这样点赞:“每一件文物都是城市的历史,而今人又巧妙地把它复原成城市的雕塑景观。我们需要通过这样的形式来了解家乡,了解它厚重的历史……”有了这样的鼓励,《发现大同·品鉴文物》专题策划团队更坚定信心,朝着这样的方向创作更多精彩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