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捍卫和平正义,我们永不退缩!”
抗美援朝70周年纪念日前夕,记者来到大同市军队离退休干部休养所,见到了当年参加抗美援朝的老战士尹谦,聆听老人讲述那一个个天寒地冻、炮火连天的夜晚……
尹谦,1931年3月生,1950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2月随65军195师以卫生班长的身份赴朝鲜作战。尹谦还清楚地记得,当年部队从宁夏驻地出发进入山东换装,之后马不停蹄抵达安东(今丹东)时,鸭绿江大桥已被敌人炸毁,部队从浮桥上奔赴前线。
在尹谦的记忆深处,战斗往往都伴随着夜晚。因为面对与“联合国军”武器装备上的巨大差距,只有利用漆黑的夜色作为掩护,志愿军战士才能避开敌方猛烈的炮火,发起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冲锋。
为了创造有利战机,部队往往要在大雪中前进,在长时间的穿插行军中,有的战士发开牢骚:“我们要上战场打敌人,这样走来走去的有意思吗?”作为班长,尹谦带领全班战士,面对陌生的作战环境和严酷的作战条件,锤炼出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精神,积极完成了作战行军任务,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
艰苦的同时,志愿军更要面对骄横狂妄的敌人。1951年6月10日,历时50天的第五次战役结束,战争进入了阵地战相持阶段,丧心病狂的敌人“奢侈”地用数万发炮弹攻击志愿军一个连的阵地,把一个个山头炸成火海,甚至削平……
“可即便如此,我们也从来没有怕过!”1951年10月1日,65军195师接到攻占86.9高地的任务。86.9高地距离板门店只有10公里,是临津江北、板门店以南突出的制高点,和志愿军开城地区前沿阵地隔河相望,志愿军夺取了这个高地,就可以控制敌纵深地域,取得军事上的主动。
战斗打响后,尹谦所在的卫生班,为了及时救治伤员紧跟在大部队身后行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他们所在的位置离前线仅有2公里,呼啸的炮弹声就在耳边,牺牲是随时可能发生的事情。当晚,尹谦亲眼见到一名战地记者上前线不久就被担架连抬了下来,一条腿被炸断了。但大家当时根本没感到害怕,一心想着能多救一名伤员。也正是这些不畏牺牲的志愿军战士们,一点点地改变了战争的天平,令骄横的“联合国军”逐渐感到了绝望。
曾经有人这样论述人的死亡:人会死三次,第一次是断气的时候,在生物学意义上他死了;第二次是下葬的时候,人们来参加他的葬礼,怀念他的一生,然后他在社会中死了;第三次是最后一个记得他的人把他忘记的时候,那时候他才真的死了。所以今天,只要我们记住这些为了和平、为了胜利,有名的、无名的英雄,他们就会永远活着,活在我们心里,活在我们后代的记忆里,活在中华民族的血脉里。 本报记者 张志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