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争分夺秒,只为那“一线”生机

——“1·20”急救宣传日聚焦急救人
急救人员奔向急救车,准备赶赴现场
苏红背患者下楼(资料照片)
裴立诗在做急救准备工作
徐兴丽正在接线、调度
市急救中心工作人员到企业开展培训(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辛莉莉

  每条120急救电话线,都连接着“一线”生机;每辆120急救车,都能奔走出“一线”希望。2019年1月20日,中国医院协会急救中心分会联合全国120院前医疗急救机构及相关学会、协会,共同倡议设立“120国家急救日”,来唤起全社会对院前急救的重视,全国多个城市积极响应,将每年1月20日定为“急救宣传日”。

  在2021年“急救宣传日”到来之际,本报记者走近这群争分夺秒为生命护航的急救人,讲述他们与死神赛跑的故事。

  急救医生苏红:竭尽所能  急中求细

  进入市急救中心五医院急救站,便能看到好几面锦旗摞挂在墙上,最上面的印着“苏红大夫医德高尚  争分夺秒救死扶伤”,落款时间为2020年11月。急救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摞在下边看不到内容的锦旗还有送给苏红医生的。问及高频率赢得患者认可的原因时,41岁的苏红说:“每次到达现场,为阻止患者病情发展,都会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竭尽所能进行处理,即使家属还没到场也不怕,科学施救就好。”

  苏红作为急救医生是成功的,作为儿子却有万般愧疚。2020年11月患者送来锦旗的那段时间,苏红68岁的父亲去世,一辈子务农的父亲临终前还说看到手机上的锦旗照片了,当时没有过多言语但笑了。苏红说:“父亲勤劳朴实,生前常叮嘱他细一点、认真点,对病人态度好一点。”虽然他陪父亲的时间不多,但时时牢记父亲的叮嘱。

  刚刚过去的一年里,苏红几次面对八九十岁的老弱患者,身边没有身强力壮的家属陪护,苏红判断病情后,生怕贻误治疗时间,便弓身背患者下楼。随车护士说,在车祸急救现场,担心被困司机失血性休克,苏医生还爬进卡车,为司机扎针输液。

  为救人,他还面对过火车在身边疾驰、油罐车在附近爆炸……但急救医生没有时间担心这些,他们更在意的是生命通道能够保障随时通畅。苏红说,只有急救人员及时到达患者身边,才有可能第一时间科学施救。

  急救护士裴立诗:精益求精  默契配合

  有着22年急救护士工作经验的裴立诗,不愿意谈太多工作细节,她说:“自己会有意覆盖过往的抢救工作经历,有些悲伤记在脑子里,时间久了会成为工作压力,唯有护理技能精进,与急救医生默契配合,才能零误差守护生命。”

  被市五医院评为“优秀护士”的裴立诗喜欢把工作归类,再针对性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尽最大努力缩短现场与医生交流的时间,为抢救争取更多时间。比如,抢救一氧化碳中毒者,需要采取将患者抬到安全通风处,彻底清除口腔、鼻腔异物来打开气道等措施,这些都考验着急救人员各方面的能力。裴立诗觉得,除了平时勤于练习相关护理操作,还要多总结医生现场需要协助干什么,熟悉后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能意会,同步配合医生顺利完成院前急救。

  裴立诗还探索出一套为解除患者及家属紧张焦虑、能有效安抚心理的方法,通过有效沟通可以快速实施救治,在转运过程中联系好后续的医疗人员及设备,这样,大部分患者及家属就会冷静下来。

  记者是在裴立诗上夜班时采访她的,两个多小时的采访中,她出勤两次,第一次除了履行急救护士本职外,还看护起两个孩子,直到家长赶到才离开。记者20时离开时,裴立诗还没顾上吃晚饭,又赶往下一个急救现场。

  市急救中心五医院急救站护士长李素梅介绍,急救具有不分时间与地点、随机性和流动性强、体力消耗大、工作条件差等特点,如遇没有家属在场的急救,急救人员还要承担更多的责任,每一趟出勤他们都需要默契配合,将争分夺秒做到极致。

  120调度员:跨越障碍  有效沟通

  2009年,大同市急救中心成立,那一年,徐兴丽成为一名120调度员。十几年来,她受理的呼救数量已难以计算,但受理的车祸呼救、小孩呼救、独居老人呼救,令她难以忘怀。

  受理车祸呼救时,常出现较多伤者呼救、呼救电话排队等候情况,外线电话也在响,每次接通电话时总会传来急切无助的声音,徐兴丽觉得,越是这种情形越需要引导呼救人说清情况、耐心等待,她会清晰提问,快速派车。每次遇到这种情况,徐兴丽更加觉得120电话线承载的生命之重,也体会到一根线守护着万家灯火。

  在徐兴丽受理的呼救中,不乏独居老人为不影响在外打拼的孩子们一直忍着病痛,直到危急时才拨打120的情况。她说:“这种特殊呼救,背后基本都有心酸,更需要我们安抚好呼救者的情绪,尽量得到准确信息,确保最快发车。”

  怀孕近38周的张青霞,在市急救中心从事调度工作3年了,她说,怀揣小生命为工作增添了更多忍耐力和责任心,呼救者情急之下话说得不怎么好听,但这没关系,辨别清楚患者所处位置和症状才是调度最需要的。

  张青霞来自运城,为了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120调度员,曾将熟悉大同周边县区方言和准确辨别市内重名或音近的地理位置作为每日必修课,主动找机会与会说县区方言的老人交流,从听懂一个词到明白一句话,她说,这样的语感培养很有效。功夫不负有心人,张青霞一天天坚持下来,一个一个地熟悉重名或音近的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到2018年顺利过关、正式上岗。

  张青霞最近一次接到的呼叫,呼救人着急地说患者在水泉湾·龙园,又提到平城桥,还说了一些别的有关内容,张青霞通过摘取共性部分,确定患者在金色水岸·龙园后迅速派车,避免了一次无效派车。她说,呼救人因为焦急说不清自己所处位置时,不能随便引导,否则很容易出错,只有将各小区与别的地名及其周围环境烂熟于心,根据呼救者描述顺势有效互动,才能派车无误。

  市急救中心调度科有10位像徐兴丽、张青霞这样的调度员,她们有着丰厚的医学基础和专业的急救知识与技能,24小时接听呼叫电话,通过询问症状、初步判断、针对性分流,调度着我市20家急救分站,为急重伤病护航生命。

  相关链接

  市急救中心

  2020年日均救治63人

  2020年,市急救中心工作集中在日常院前急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大型突发事件的紧急医学救援、卫生应急演练以及急救知识培训等方面,其中日常院前急救为工作主体。

  120调度指挥中心2020年共接听呼救及咨询电话19万余次,派车2万余趟,救治近2万人,日均派车61趟,日均救治63人,欲派无车1605次,呼叫满足率99%。

  掌握科学急救知识

  挽救身边危重患者

  “目前我市急救知识普及率并不高,遇到身边有人倒下,出现无反应、无呼吸、生命危在旦夕时,敢救会救的人不多。”市急救中心调度科兼培训科科长马君说,“敢救是前提,要有法律保障;会救是基础,要掌握一定的急救知识和技能;能救是关键,要有一定的设备保障,将人救活。我们深入各单位进行培训时,发现人们对CPR(心肺复苏)和AED(自动体外除颤器)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但上手操作和使用还需要更多练习,进一步熟练。”

  采访中,多位急救人员提到,心脏骤停、心梗、脑梗等留给急救的时间十分有限,如果家人、亲属和身边人能够掌握科学急救技能和相关医学常识,患者就会更安全。

  另外,市急救中心提醒市民,病情较轻或不需要急救的病人,最好自行去医院,不要稍有不适就拨打120,以免浪费宝贵的公共急救医疗资源;不拨打120骚扰电话,不报假警,否则会使真正需要急救的患者错失救护的最佳时间。

 
     标题导航
~~~——“1·20”急救宣传日聚焦急救人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大同新闻
   第04版:主题策划
   第05版:社会
   第06版:民生热线
   第07版:时事综合
   第08版:时事综合
   第09版:时事综合
   第10版:时事综合
   第11版:文娱
   第12版:消费
   第13版:美食
   第14版:食品安全
   第15版:电视连载
   第16版:九龙壁艺苑
争分夺秒,只为那“一线”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