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在平朔生活区,映入眼帘的每一处每一景都充满了诗情画意。从人们的脚步中、从人们的脸庞上,都能找到坚定与自信。
这种饱满的状态整整地包裹了一个时代。在花园式的办公、住宅楼区域内,最惹眼的也许就数道路两边挺拔而生的白杨,上有蓝天白云陪衬,下有鲜花绿草伴随,欣欣然向世界昭示着当代矿山人的幸福、美好与骄傲。每每谈及平朔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总要习惯地提起一个名字——建矿元勋、原平朔煤炭工业公司党委书记兼总经理陈日新。
翻开平朔的成长史,这个名字总是和奇迹、杰出等词语相联系。
当初,与平朔露天煤矿一样,陈日新也充满了神秘。作为这里的第一个“一把手”,他自然被推到了受关注的巅峰。特别是2018年12月18日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陈日新作为中国百名“改革先锋”之一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表彰,与袁隆平、钟南山、路遥等齐名,其事迹更加高扬远播。
也就在陈日新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笔者有幸与他小有接触,当然,也仅仅是近距离地聆听了他的谈吐。
那是上世纪1989年8月的一天下午,一位首长来平朔视察,我以朔州日报社筹备组负责人兼记者的身份前去采访。在等待首长到来之际,陈日新与在座的各方人士闲聊。57岁的他朝气依然,国字脸、宽额头,典型的浓眉大眼,地道的大同口音。聊的尽是些家长里短,事虽小,颇有趣。他说话,声音不高,但很有厚度。双目炯炯有神,浓眉偶蹙的当儿,总觉得那里边不仅藏着智慧,更蓄有故事。首长到来后,他简略地汇报工作。当首长插话回述了一些看法,他以老家的俗言连连赞道:“你不凉!不凉!”首长连问“什么?”有人才给解释是内行的意思。
这次短暂的接触,使笔者在平添了足够敬意的同时,又有了采写他的冲动。他和常人一样,用寻常话聊寻常事,乡音不改,土气未抖,与叱咤风云的改革家在世人心目中虚拟的形象形成了强烈反差,正好构筑了成文玄妙。但世事不可如愿安排,我始终未能得到正式采访他的机会。所能做到的,也仅仅是海聊偶得。后来虽与他又有过两次接触,但谈兴浓而谈资微,也仅仅是求证了一些关于他的传说。好在当年平朔《大露天》的编辑朱玉斌采访过他,并毫无保留地把采访内容贡献给我;平朔刚起步时就入职的电工陈亦君(现为颇有名气的书法篆刻家)将其所知悉数讲给我。在众多聊友中,朱陈二人最近提供的素材尤为丰富、鲜活。说起他,人们习惯地称为“陈老总”,习惯地言以神化,把他的传奇和平朔的故事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那是个叫平朔人难以忘记的日子。1982年1月24日,正是农历除夕万家团圆时。自前两个月煤炭部部长高杨文和陈日新谈话后,在煤海滚战了28年的他再次激情澎湃。高部长让他挂帅出征,开发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就在除夕的前20天,煤炭部批准,中国平朔露天煤矿筹备处成立,陈日新任主任(6个月后兼任临时党委书记)。同时从大同矿务局抽调了12人,组成平朔筹备工作组。他知道这一嘱托的分量有多重,中国改革开放的巨轮刚刚启航,安太堡项目是我国第一家中外合作企业,深受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关注。他将要开展的工作牵动着国际社会观望中国的敏感神经,事不仅要办成,而且要办好、要出彩。了解他的人都知道,遇事不慌、表面上云淡风轻的他,事实上心急如火,创业宏愿早就飞向新的天地。
就在亿万国人沉浸在尽享亲人团聚辞旧迎新欢乐之时,陈日新却带领着筹备处的有关人员从大同矿务局出发,驱车驶往100多公里的地方。他们以拜年为名,实求两县主要领导支持即将启动的平朔项目,并把目标瞄在了朔县城东北的北旺庄古坟滩。
“生活区就是这里了!”大家自然表示赞同。多少年来,凡是跟随他干事业的人都知道他有两把刷子,大的决策几乎都靠谱。以至于对他形成了一种“精神依赖”。实际上,如有异议,他这天也会把选址根据给大家详细地讲一遍:这块土地既不在压煤区又不是耕地,宽阔又平坦,属于解放军某部农场管辖,地价肯定便宜;离平朔煤田18公里左右,免受污染;距火车站也不远,交通方便。
他的工作节奏就是这么紧锣密鼓,大年初一就安排了一部分同志征地,同时另一部分同志现场测量打桩。大年初二,就与某部队农场负责人联系,协商具体的征地事宜。当天,就征地近2000亩。同年10月,平朔行政生活区破土动工。
为生活区奔波的身心疲惫还没有得到缓解,又一个新奇大胆的设想在陈日新脑海里形成了:矿山工业区和职工生活区建设同步进行。本来生活区远离工业区就已经够大胆了,这个设想更是史无前例。自有建矿记录以来,中国的矿山建设一直遵循着“先生产、后生活”的套路,生活区与工业区混杂在一起,职工的住房往往就坐落在运煤铁路和公路旁。就是这样的住房,也只是在矿井投产后才开始建造。而他破天荒地提出了“两大块、六条线”的建筑施工方案。“两大块”指的是工业区和生活区,“六条线”则是铁路、公路、水路、电路、通信网络和七里河改道。从1983年年初开始,这六大工程全面铺开,两万多施工人员进入工地,昼夜作业。
如果把这“双管齐下”说成是陈日新的一个传奇,那么在首都街上拦车的故事就更是一个传奇。面对社会各界的各种期冀,经常穿行于机声隆隆、尘土飞扬的土建工地的陈日新却是五味杂陈。规模恢弘的建筑场景让他又找到了激情燃烧的感觉,甚至是陶醉。可搞现代化的露天开采、搞中外合资,中国是第一次,没有前事可鉴,那些不可知的险阻说不定哪一个早晨就横在跟前。果然,令他头疼的局面不迟不早地出现了。
那是一个中午,疲惫不堪的他刚刚端起饭碗,原准备对付几口就抓紧时间补个觉,却有施工方的人员前来告急:该付的资金还未到位,材料无法采购,工人工资无法发放。如不尽快解决,就得停工。第二天,他把手头的工作交代好,驱车直达首都北京,请求拨款。他来到煤炭部,找到一位老领导,把平朔建设遇到的卡脖子困境做了汇报。听他嗓音嘶哑,看他嘴唇嘴角窜起了明胖胖的燎泡,全是心火啊!老领导十分心疼,但解决资金是帮不上大忙。
万般无奈之下,陈日新咬咬牙,使出粗招,到国家计委大门前拦堵一位领导的专车,请求帮助:“平朔的摊子已经全面铺开,上万人好几个月没有开资,食堂连买面的钱也没了。一句话,我就是来要钱的!”见他拦住车不放,那位领导有点急了:“陈日新,你不能胡来!我要到国务院开会。”“不答应给钱,你到哪儿开会我也不放你走!我就是在你计委门前摆个地摊也得给发个营业执照吧?”语到急处,他几近哽咽。听着他酸楚中的幽默,这位一脸严肃的领导笑了,“反正我也跑不了,还要回来上班嘛!”他这才用袖口沾了沾疼痛钻心的嘴角,收回了拦车的架势。
时隔不久,经上级考察研究决定,国家计委给垫拨了3000万元,煤炭部也分两次给拨付了8200万元。
资金到,万人笑。平朔的建筑工地上群情振奋。费心伤身的陈日新终于找了点时间,正式地睡了个好觉。
1984年的下半年,平朔的建设已经有模有样。且不说生活区的部分工艺品式的楼房、别墅等纷纷封顶告罄,工业区的配套基建也相继竣工,只是等待着那些进口机械运抵组装完毕,去迎接那扣动亿万人心弦的剥离剪彩时刻。人们发现,那些天的陈日新又有点心事重重的样子。每当他言语交流减少、动不动就双眉紧蹙额头现出个“川”字来,那就一定是思考一件常人想也不敢想但他非要做成的事。
果然不出所测,这日上午刚刚上班,陈日新就对同事们说:“依我看,机械设备的运输组装咱们自己干吧!”听话人除了惊讶就是倒吸凉气。平朔订购的机械非同寻常,分别来自于美国、日本、中国香港地区,总共416台(套),总重量500万吨,其中最重的那一台70吨。有的4米高、5米宽、18米长,都是些人们过去见也没见过的庞然大物。它们都将先运抵天津港,卸船后马上装车运到平朔,有的卸船后需要现场组装。这项工程异常复杂浩繁,专业化程度要求与巨大的风险相伴,且运走时限严格,超时罚款。本来陈日新等领导决定以招标的方式外包出去,怎奈几家投标单位也是没做过这样的工程且要价太高。
“别的单位敢投标,说明他们敢干,可他们也属于没金刚钻敢揽瓷器活的。与其花大价让他们练兵,倒不如咱们自己掏小钱练自己的兵!”权衡再三,陈日新又做出了惊天之举。
当他把自己的想法向煤炭部汇报后,部领导自是格外重视。领导们于1984年8月1日亲抵太原,召开紧急会议进行磋商。陈日新再次当面请缨:“我敢下保证,立军令状。出了问题,唯我是问!”会议郑重地同意了陈日新的请战。
1985年的除夕,是又一个让陈日新格外劳心的日子。夜里,就在晋北人点旺火的时刻,天津港迎来了平朔订购的8台吊车和大批采矿设备,共有2000立方米、800多吨。按要求,必须在靠岸48小时内全部卸完,不然罚款。吃着年夜饭的他心不在焉,始终惦记着天津港的货物。大年初二,接运组由16人驾驶的4辆拖板车应时出发,从朔县路经山阴、雁门关、紫荆关、霸县等地赴津。不负期望,抵津46小时后,这16名平朔的汉子就把货物卸完,比规定提早两小时。他们依例得到3000美元的奖励。
1985年7月1日,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个中外合作项目——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如期开工剪彩。开进破土剥离现场的巨型机械,全部由平朔职工运抵组装。他又做成了常人不敢想不敢做的事儿。
平朔人觉得,除此之外,能够构筑陈日新精彩人生的还有另一块丰碑,那便是他那与众不同的一身正气。在生活上,他从来不讲究,经常跟普通职工在食堂排队买饭,出差时蹲在路边小摊前吃碗面是常有的事。当初北京火车站东边人称盔甲厂的地方有个煤炭第四招待所,条件很差。平朔在那里租了3间房做办事处,赴京出公差的人就在那里住,陈日新也不例外。那是一个三伏天的中午,京城热浪翻滚,为纳凉防暑,他就拉一张凉席睡在办事处的水泥地下午休,呼噜打得山响。正好碰上这情景的陈亦君惊叹不已:“那么大个老总居然能受这罪!”说起这事,陈亦君至今还是那么入情入境。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有一次趁他外出不在,一些同志觉得过意不去,想把地方上对企业帮过大忙的同志叫到生活区招待一顿,聊表心意。谁知,宴席还没开始,陈日新的工作用车出现了,无疑是陈老总出差回来到食堂用餐了。请客的人知道闹下了大麻烦,只得搞点“阴谋诡计”,把包间从外上了锁,就餐人一个顺着一个从窗户跳了出去,没有任何一个人敢当他的面破规碰他设下的“高压线”。
多少年来,陈日新这个名字成了平朔的金色名片。他带领第一代奋斗者在这片热土上绘就了最美的图画。那是时代的杰作!他1992年离休,2007年离世,未能看到平朔年产超亿吨的辉煌,但平朔铭记着他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