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霜枫酒红
自全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以来,陆续问世了不少抗疫主题艺术作品,从早期的摄影、绘画到中期的话剧、舞剧再到后来的电影进入院线公映。在这些广为传播的作品之外,还有一些带着乡土气息的民间艺术作品以其独有的审美风格让人凝神聚焦。
像山东的杨家埠,木版年画创作人拿起手中的刻刀以民俗文化特有的展现方式,向病毒宣战、向英雄致敬。这些木版年画用特有的视觉力量助力疫情防控,有的新闻媒体就依托木版年画制作了公益广告,可亲可爱、生动活泼的氛围中传播着防控知识、汇聚着抗疫力量。
我曾经行走在杨家埠,出入木版年画博物馆,进入年画社欣赏老艺人印制作品,带走几张年画作品准备装裱起来,让更多的人分享传统年画艺术的魅力。
杨家埠木版年画和风筝是潍坊市的闪光文化名片。杨家埠村位于寒亭区,以浞河为界分为东、西杨家埠村。其中西杨家埠村因民俗旅游业的发展,早早就成为国内有名的4A 级旅游景区。2005年以后,又因这里的木版年画和手工风筝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闻名大江南北。久而久之,西杨家埠村逐渐被人们口头上称为“杨家埠”。
杨家埠木版年画是乡土文化的产物,在明朝初年的人口迁移中带来文化迁移与艺术融合,形成了后世风格独特、影响巨大的中国年画流派之一。有人将杨家埠木版年画与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并称,也有人将朱仙镇木版年画、绵竹木版年画、武强木版年画、凤翔木版年画、铜梁木版年画等入列并称中国十大木版年画。当然,关于木版年画“打包”并称有多个版本,“十大”应该是最多的了。
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杨伯达从四川梓潼县迁到今天的西杨家埠一带。杨伯达本人有雕版印刷的画样、刻版、印画等手艺,还熟悉各式灯笼和纸彩的扎制技艺。连年自然灾害,农业欠收,杨伯达为养家糊口,重操旧业,三世同堂,苦心经营。每年十月下旬农忙后就准备印年画。出了正月十五,就开始扎风筝。到了明代后期,西杨家埠村就成为国内有名的手艺村。清朝中期达到鼎盛,一度出现过“画店百家、画种过千、画版上万”的胜景。每到了腊月,全国各地的画商就云集西杨家埠村,排号等待取货,这个胶东村落一片灯火辉煌。
杨家埠木版年画的题材丰富多样,除了传统的辟邪纳福、历史故事、神话传说、风俗民情、风景花卉,还有反映社会生活变迁以及幽默讽刺类作品,这一点和武强年画颇为相似。也正是因为有这种反映现实的创作传统,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之战打响后杨家埠木版年画创作艺人才会加入到年画抗疫的行列。
国内的知名木版年画都是采用彩色套印的方式,但是每一个流派在构图、用色上往往差异明显。杨家埠木版年画以红、绿、黄、蓝为主色调,颜色的饱和度极高,明亮的色彩给人豁朗之感。冯骥才先生曾评价,“杨家埠的年画很有个性,颜色浓艳抢眼,画面满满腾腾,人物壮壮实实”。红色在杨家埠木版年画中是最主要的色彩,传统题材作品自然离不开大面积的红色,尤其是门神类的作品。在红色主色调的基础上,杨家埠木版年画采用互补色黄色和蓝色,两种色彩衔接,通过冷暖对比使画面和谐,并营造出了一种热闹的氛围,既满足了民众的节日心理需求,也呼应了民族节日的喜庆主调。
门神、童子、金鱼、神仙、花卉……杨家埠木版年画通过象征、寓意、夸张等表现手法,表现着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望。正是这种代言功能让杨家埠木版年画在历史上成为著名的民间艺术形式,也成为重要的时代文化载体。至今,我们依然可以通过那些变了颜色的过往年画作品读解出不同时代公众的艺术趣味、生活追求。尤其是很多紧跟时代的年画作品更是难能可贵,对社会进步、文化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如今,木版年画的实用性已经减弱,但是艺术价值越来越获得认同,成为博物馆、艺术馆的藏品,成为家庭、办公场所的常态挂饰,成为文创产品,及至2020年更是与摄影、绘画、电影等共同加入到抗击疫情的行列。传统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没有出路,重要的是在守护好内核的基础上走好更新之路。就像杨家埠木版年画,与纸质出版物相结合,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与旅游业相结合,与体验经济相结合等等——源自乡土和生活,主动融入时代,方能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