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位居中国大古都之列,不仅仅是因为曾是北魏帝都,还做过辽金西京。辽金时期,西京大同成为两朝重要的战略防御前沿,不仅是我国北方的政治和军事中心,其经济和文化也进入了发展的兴盛时期,在经历对中原文化的传承以及漫长的民族融合过程中,衍生出地域性极强的独特文化,在大同的城市发展进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是继北魏之后的又一发展高潮。
大同内跨中原,外联朔漠,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契丹人建立大辽之后,公元1044年,辽兴宗“升云州为西京”,治大同府,从此确立了西京大同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金袭辽制,大同仍为西京;公元1288年,元世祖改西京路为大同路,大同称西京共244年。在此时期,汉民族的婉约细腻与少数民族的豪放洒脱,形成了西京多元融合的地域文化特色,衍生出了地域性极强的西京文化,大量契丹与女真贵族和官员迁居至此,是民族融合的第三次高潮。
辽金时期,大同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各少数民族聚居的重要都会,城市布局、建筑形式、风俗习惯都受到极大影响。大同的辽金古遗址完整保留下来最多的是佛教建筑寺庙和砖塔,游大同可以欣赏到保留完好的辽金建筑遗构,华严寺就是保存完好的辽金寺庙建筑群,灵丘觉山寺的密檐砖塔、七峰山禅房寺砖塔、阳高杨塔村砖塔均为辽代砖塔,浑源圆觉寺塔为金代砖塔,游客可以来一次辽金古建筑游,除了阳高杨塔村砖塔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外,其余辽金建筑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同华严寺建于辽清宁八年(1062年),是西京最大的佛寺,也是契丹皇族的家庙,其坐西朝东的朝向,反映了契丹“东向而拜日”的习俗,建筑宏伟,气象非凡,如今也是来大同游玩的游客必到的“打卡地”。大同辽墓彩绘中的地毯、驼车、髡发造型等,都具有典型的契丹风格。而几座金代家族墓葬,则采用了女真人特有的火葬习俗,或是土葬与火葬相结合的葬式,如大同西南郊的吕氏家族墓等,证明在丧葬习俗上,汉、契丹、女 真或其他多民族的特征均有吸收和融合。而在文学艺术方面,游牧民族的乐曲、舞蹈以及诗词文章,都在当代的大同留下了深刻印记,如非遗剧种“耍孩儿”,就是脱胎于金元时期的北杂剧。
近年来,我市在挖掘辽金文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通过“西京风华——辽金元民族融合文化展”的形式在全国多地巡展,在复建的开化寺设立了辽金元民族融合博物馆,于2019年5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占地面积2935平方米,建筑面积1590平方米。通过实物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手段,展出辽金元时期240余件(套)馆藏精品文物,带领大家穿越漫长时空隧道,感受大同那个时期的恢弘气势和历史情怀。
文/图 本报记者 任翔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