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双减”背景下

校外教育如何助力学生发展?

  开学至今,随着“双减”政策的稳步推进,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在一步步减轻。“双减”背景下,校外教育该如何助力学生更好发展?9月28日下午,我市举办“双减”背景下校外教育论坛,来自市教育局、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各县区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及云冈石窟、北岳恒山等各研学基地相关负责人就此话题进行了交流,共同探讨校外教育新路径和实践育人新模式。

  “只有有效发挥好校外教育的作用,真正推进减负,才能让学生切实享受到减负给他们带来的实惠。”在谈到校外教育的作用时,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主任于海军说,校外教育包括社会实践、研学实践和劳动教育,其中劳动教育是新时代“五育并举”的重要内容。他认为,为让校外教育发挥更大育人作用,应将劳动教育进一步融入到研学实践活动中,让孩子们在劳动中学习知识,在研学实践中享受快乐。

  “研学旅行是一种新型的综合实践课程,也是一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形式。研学旅行有机衔接了理论学习与课外实践、课堂教学与旅行体验,有利于帮助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融合。”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校外教育中心主任吴彦春认为,随着教育方式不断多元化,这种校外教育形式会越来越受到学校和家庭的认可,将成为促进孩子们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有效载体。

  今年7月“双减”政策正式公布,研学实践教育迎来巨大发展机遇。市教育局二级巡视员王希术说,“大同营地”和各县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应抓住这一机遇,在已有的24家合作研学基地的基础上,扩大合作范围,将点连成线,将线织成网,为学生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研学体验,真正实现大同研学实践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研学实践涌现出多种新主题,如何开发出更具内涵、更高层次、更广维度的研学实践课程,让孩子们研有所值、学有所思、旅有所乐、行有所获,是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王希术建议,研学实践应在活动组织上力求新颖多样,善于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增强沉浸式、互动式体验,让孩子们在享受研学乐趣的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知的意识和习惯,从内心深处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本报记者   田雁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社会
   第05版:民生热线
   第06版:教科文
   第07版:社区365
   第08版:时事综合
   第09版:时事综合
   第10版:文娱
   第11版:体育
   第12版:消费
   第13版:消费
   第14版:说法
   第15版:电视连载
   第16版:广告
央视多次聚焦 云冈石窟悬空寺景区
全市文化场馆火热
同大学子 多彩活动祝福祖国
《长津湖》带热国庆档影院票房
校外教育如何助力学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