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善意微光点亮城市“文明之光”

我市一家面馆连续11年为环卫工送出“爱心面卡”
郭斌(左)给环卫工分发“爱心面卡” 本报记者 于宏 摄

  编者按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根,滋养着每个人的心灵;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光芒,能够带来温度、自信和力量;微笑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是温暖人心的无声语言。

  刚刚结束的中共大同市委十六届二次全体会议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在“大同蓝、大同绿、大同清”的基础上,让文化大同、文明大同、微笑大同成为大同新的名片。从即日起,本报开设《文化大同、文明大同、微笑大同》专栏,解密新名片的“幸福密码”。

  “太感谢面馆老板了,每年这一天都为我们送出‘爱心面卡’,还坚持了这么多年,真是不容易。”“拿着这张卡可以免费来这里吃11碗面,事儿虽小,却是对我们环卫工的一份尊重,让我们感到心里暖暖的。”2022年元旦这一天,负责云冈区泉辉东街保洁的环卫工,如约收到新年第一份“爱心礼物”后,讲述着心中的感动。

  为环卫工送出“爱心面卡”的这家面馆就在泉辉东街上,昨日上午9时许,完成保洁任务的环卫工陆续来到面馆,面馆老板郭斌将准备好的“爱心面卡”分发给大家,还不忘送上新年的祝福。环卫工李育锋、叶淑琴告诉记者,面馆老板真是大好人,每年1月1日给负责这条街的环卫工每人发一张“爱心面卡”,而且平日里这家面馆还是他们歇脚的地儿,累了能在这里歇息,渴了能在这里喝水,手机没电了能在这里充电,就像回了自己家,特别温暖。

  “您要大碗还是小碗?打包带走还是在这里吃?”今年49岁的老板娘史月枝面带笑容招呼着每一名顾客。史月枝笑着说:“环卫工不容易,我们其实也没做点啥,就是想让他们吃碗热乎乎的面。”史月枝说,他们夫妇俩的父母都当过环卫工,知道环卫工作的辛苦。当年她的父亲当环卫工时,每天工作从早干到晚,就靠兜里装着的一个馒头充饥。她那时就想,如果父亲能在干活的间隙,有一个地方可以歇歇脚、喝杯热水,那该有多好呀!16年前,自打他们家在这条街上经营上面馆后,都会尽自己所能帮助这些环卫工。

  面馆老板郭斌告诉记者,他和妻子都是朔州市应县人,他在15岁的时候就来到大同打拼,收过啤酒瓶、摆过早点摊、做过小买卖、打过零工,得到过许多大同人的帮助。直到16年前,他的哥哥向大同一位面案师傅拜师学艺,掌握了大同刀削面的做法后,兄弟二人合伙开了现在的面馆,后来他的哥哥去了外地,他们夫妻俩一直经营到现在。“到今年,我来大同整整35年了,大同是一座热情、开放、包容的城市,这里的人们勤劳、纯朴、善良,经过这么多年的打拼,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感谢这座城市接纳了我,也成就了我。作为对第二故乡的回报,我也希望把一份爱心传递下去!”郭斌说。

  “爱心无限 胜似亲人”“弘扬社会正气 传递爱心善举”“爱心传递真情 关爱环卫工人”……面馆墙壁上挂着一面面锦旗,是环卫工对这对夫妇最真诚的感激。

  郭斌说,他们面馆每年送出的“爱心面卡”,很多环卫工都舍不得用,一般都在下雪天才用。只要面馆开着,就一定要把这件事坚持做下去。

  本报记者  双红

 
     标题导航
~~~我市一家面馆连续11年为环卫工送出“爱心面卡”
~~~市疫情防控办发布健康提示
~~~
~~~
~~~我市部署开展“两节”志愿服务关爱行动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专题报道
   第04版:时事综合
   第05版:时事综合
   第06版:九龙壁晚晴
   第07版:电视连载
   第08版:印象大同
善意微光点亮城市“文明之光”
健康过“两节” 防控不放松
“韵满古都·首善平城” 迎春书画摄影展开展
市博物馆举办 “青铜之路”跨年展
佳节尚文明 志愿大同关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