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1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回归“现实生活”的动画电影

  动画电影《雄狮少年》讲述了受人欺负的留守少年阿娟,与好友阿猫、阿狗组成雄狮小队,一路跌跌撞撞,最终凭着执著和勇敢冲破偏见、创造奇迹的励志成长故事。这部电影不仅切实有效地在创作中将社会转型的情感体验、人文思考转化为一种时代精神、人文理想,而且实现了用动画展现现实生活的突破。

  自中国第一部动画电影《铁扇公主》诞生起,到新中国动画电影的蓬勃发展,再到近年来大火的国产动画电影,国产动画主要取材于神话传说,如《草原英雄小姐妹》这类取材自现实生活的中国动画电影凤毛麟角。《雄狮少年》是一部久违的现实题材动画电影,很多看了这部电影的年轻观众都在感慨——我们多久没在中国动画片里看到过“人”?多久没在中国动画片里呼吸到“人间烟火”?多久没在中国动画片里感受过“现实生活”?《雄狮少年》终于回归“人”本身。

  真实的人物质感能引发观众共鸣,真实的人物命运能激发观众期待,真实的人物成长能涤荡观众心灵。动画电影要在文化书写、美学书写上有所拓展,就必须要在电影叙事体系上表达对人性的关怀,凸显人性的魅力,关注观众潜藏于内心深处的价值追求。

  在看到《雄狮少年》之前,笔者认为中国动画电影有两个问题值得反思。一是部分电影的暴力指数偏高。这与过度模仿好莱坞与日本动画电影有一定关系。暴力美学是电影美学形式的一种,适度的暴力展示可以营造出严肃的美感,然而过度渲染血腥与杀戮的暴力场面,便会弱化了影视作品本身的道德审视,甚至有可能导致电影认识观的偏差。二是部分动画电影中呈现出“怪力乱神”的倾向。故事主角的成功有赖于某位神界高人的特异神力赐予,忽略了个人努力、个人“内因”在成长历程中的关键作用,脱离了现实生活、日常生活的经验体系,社会文化的美学经验与话语体系更是无从谈起。

  《雄狮少年》用温暖现实主义的质感很好解答了上述两个问题。其一,不管是炎热潮湿的岭南乡村,还是繁华的广州市区,3D渲染的真实环境使观众身临其境,还有荔枝湾、芳村地铁站等真实地名的二次元呈现,都让看惯了虚构空间的国产动画片观众倍感新鲜惊喜。其二,电影重在描绘一群底层人物的成长,突出在成长过程中每个人的努力、相互的扶持与鼓励,在细节中力求展现普通人在平凡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与克服困难的经历,频频戳中观众的泪点和笑点,传达出温暖现实主义的价值情绪。其三,镜头设计新颖独特,用光等细节传递出温暖、积极向上的格调,整体提升了哲学与美学相交融的高度。例如狮王大赛最后,阿娟要挑战高桩,此时他的狮头已损坏了一只眼睛,随即露出阿娟坚毅的眼神,这预示着阿娟和舞狮本身合二为一等等。

  中国动画电影自诞生那一刻,就与民族文化水乳交融。国人的审美方式、文化趣味植根于本土文化,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思维方式及审美情趣。《雄狮少年》聚焦的是“醒狮文化”。何为“醒狮”?就得从对“狮子”的寓意解读说起。自古以来,狮子在中国被视为瑞兽。五代十国之后,随着中原移民的南迁,舞狮文化传入岭南地区。经过千百年的流变,舞狮在我国又因地域不同,分为北狮与南狮。其中北狮重形,动作造型与真狮酷似;南狮写意,更注重表演的刚猛力道。南狮在广东又被称作“醒狮”,逢年过节或重大活动,都会有醒狮现场助兴。

  翻看华语电影的历史,醒狮在《黄飞鸿:狮王争霸》(1992)、《醒狮》(2007)等片中都有详尽呈现。电影中也利用“醒狮”这一意象,与当时深受列强压迫的中国人相结合,表达出中国人必将觉醒的热血斗志。“醒狮”一词在我国文化概念中被赋予了“拼搏、觉醒”的内涵。《雄狮少年》有效完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并与人文精神结合进行了广泛有效地传播实践。在笔者看来,《雄狮少年》少了夸张,多了真实,更符合“动画电影”的本体属性,能够达成老少咸宜的观影效果。电影中还不乏由地方方言携带的乡土情结和喜剧效果,体现出该片的本土化坚守。

  用中国动画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华文明,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是时代赋予中国动画电影人的神圣使命。《雄狮少年》无疑为新时代动画电影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           选自《学习强国》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主题策划
   第04版:社会
   第05版:教科文
   第06版:时事综合
   第07版:时事综合
   第08版:时事综合
   第09版:文娱
   第10版:体育
   第11版:体育
   第12版:美食
   第13版:食趣
   第14版:九龙壁 艺苑
   第15版:电视连载
   第16版:广告
输了你,赢了世界又如何
一曲爱国主义赞歌
回归“现实生活”的动画电影